促使信托計劃代替資管產品成為上市公司流通股東的,是2016年7月18日下發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簡稱“《規定》”)。這一被業界稱為升級版資管“八條底線”的《規定》最顯著的變化是大幅降低杠桿倍數,嚴控結構化產品杠桿風險,并限定股票類和混合類杠桿不得超過1倍。根據相關監管文件,股票信托的杠桿比例則是原則上不超過1:1,最高不得超過2:1。
在此背景下,結構化證券信托開始受“追捧”。道理非常簡單:之前計劃發行券商資管計劃的項目,由于資管新“八條底線”,只能1:1配銀行的錢,達不到規模要求。于是不得不找杠桿比例更高的證券信托。更有甚者,通過設置中間級,使證券信托的杠桿比例變相達到3:1、4:1。
“這給不同金融機構造成了套利機會。所以,收緊高杠桿場外配資是遲早的事。”某信托公司的投資總監對近期信托公司收緊配資業務表示贊同。
非標業務受限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少數幾家擅長證券投資業務的信托公司外,絕大多數信托公司的業務更倚重房地產項目和政府融資平臺項目,即所謂的“非標”業務。不過,前述信托公司投資總監透露,“控規模”現在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尤其是通道類信托。
“嚴監管下有些信托公司的通道業務已經停了,再這樣下去,人員裁撤是必然的。”該人士稱。事實上,信托公司的非標業務中,與銀行合作的通道類業務占大頭。以2017年三季度的數據為例,三季度新增的1.27萬億元信托規模中,近九成是“事務管理類業務”。所謂“事務管理類業務”就是對于該類信托,信托公司既不負責募集資金、也不負責資金運用,只是做賬戶監管、結算以及清算等事務性工作,一般收費較低,即通常所說的“通道業務”。
此外,房地產信托和政府融資平臺類的“信政”項目都被套上了緊箍咒。2017年國內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力度較大,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受限,信托融資需求旺盛。根據用益信托網統計,2017年成立的房地產信托產品數量比上年增長115%,規模增長122%。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信托產品成立明顯提速,成立數量比上半年增長98%。僅2017年四季度便發行730只房地產信托產品,募集規模達2187.22億元,占全年發行規模的34.9%。一些信托公司順應趨勢,大力開展房地產信托業務,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股權投資、并購等新模式,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收益。不過,在2017年12月,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明確不得將信托資金違規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股市、產能過剩等限制或禁止領域等。2018年1月6日,銀監會發布“20182號文”,禁止向具有放貸資質機構、資管發放委貸。2018年1月11日,上海證監局發布窗口指導,禁止集合資管參與貸款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