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板塊到底會春紅褪去,還是春去春又來?當前市場對股市的方向糾結情緒甚濃,一方面有觀點認為周期板塊或隨著經濟動能減弱而退場,但另一方面,成長性板塊因為仍然較貴而難以接力。美林時鐘亦愛莫能助,因為當前一些經濟現象非傳統視角所能詮釋。到底如何才能更清楚地判斷板塊輪動呢?新的視角在何處?
與美林時鐘不同,金融周期突破傳統經濟周期視角,強調房價和信貸互相強化,既厘定宏觀大方向,又考慮微觀動態和金融層面的影響,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判斷股市輪動。美林時鐘的做法是,把宏觀經濟的演變當作外生的情況下,判斷板塊的輪動。金融周期強調房價和信貸互相強化,自下而上分析宏觀經濟的演變,其上半場和下半場的樓市與信貸的表現截然不同。
美日歐的經驗表明,金融周期接近頂部之前宏觀經濟呈現 “類滯脹”態勢,期間股市板塊輪動跟美林時鐘的“滯脹”狀態下確實差異較大,被樓市壓制的板塊先于樓市下行,而被拉動的板塊即使樓市放緩也仍然出彩。金融周期接近頂部時期,房價與信貸加速上行,經濟增長被拖累但物價被推高(“類滯脹”)。以金融周期下的樓市變化為核心,我們發現被樓市壓制的行業(比如制藥、電子計算機等,以及一般消費品)的表現早于樓市褪色,而被拉動的板塊(跟周期板塊重疊較多,比如鋼鐵、有色、煤炭、建筑、建材和電力部門)則滯后于樓市。美日歐的經驗表明美林時鐘總體上低估了“類滯脹”時期基本金屬、化工、工業、機械和非必需消費品的表現,高估了醫藥和必需消費品表現。另外,金融周期“類滯脹”情況下,貧富分化帶動高端消費板塊,壓制一般消費,跟美林時鐘的“滯脹”時期板塊表現不同。
中國當前處于金融周期頂部附近,也呈現“類滯脹”的癥狀,周期板塊的春天還在路上,不排除短期調整,但可能春去春再來。自2010年以來中國股市的輪動基本上符合上述金融周期的邏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在,GDP平減指數低位反彈至5%,“類滯脹”癥狀清晰。房價和信用的相互強化在“類滯脹”時期尤其明顯,在樓價初現調整而投資仍比較強勁的情況下,被壓制的行業仍然壓力較大,被拉動的周期板塊的基本面在接下來的2-3季度相對還會比較出色。疊加于樓市之上的是,供給側改革和海外經濟復蘇也可能對周期行業有所支撐。從估值來看,被拉動的周期板塊總體上也沒有貴過成長性行業。當然,不排除周期板塊會有回調,但由于其基本面在未來相對還出色,回調之后仍可能“梅開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