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外匯還是持有本幣,取決于保值、支付和投機需求,因此代表性匯率理論和這三種貨幣功能有關。代表性理論包括:保值功能---購買力平價理論,“支付功能”---國際收支理論,投機需求---利率平價理論。“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匯率超調理論”和“匯率的資產組合理論”等可看作前述三種理論的延伸。
匯率的決定因素包括:兩國的相對通脹率、貿易差額、兩國利差、兩國經濟增速及風險因素等。
過去50年,物價穩定的貨幣表現最強勁。1964年-2010年間,21個發達經濟體匯率與通脹相關系數達0.84,即通脹低則匯率強,通脹高則匯率弱。德國瑞士匯率強勁,重要原因是它們物價低于美國。發展中國家貨幣普遍弱勢,主因是這些國家長期高通脹。1961-2014年間,10個代表性發展中國家通脹中位數為27%,而同期10個代表性發達國家通脹中位數為4.3%。
貿易順差對匯率有正向貢獻,但貨幣在兩種情況下會表現較差。貿易順差與一國匯率表現之間沒有穩定的正向關系,印尼和俄羅斯等近20年來持續貿易順差,但貨幣表現疲軟。長期貿易順差,但貨幣表現弱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高通脹;二是發生危機。
美國加息周期增加匯率壓力,但非美貨幣不一定會貶值。美國歷次加息周期中,美元只有40%概率會進入升值周期,不過當美元升值周期出現時,各國貨幣普遍貶值。因為美元指數由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構成,如果德國、瑞士等“傳統強隊”都被比下去,新興貨幣一般也會承受壓力。
增速換擋成功與否決定匯率長期升貶,國際案例有三類:一是經濟增速換擋成功,匯率升值,德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等案例顯示了這一點;二是經歷危機后經濟增速換擋成功,匯率先貶后升,韓國案例顯示了這一點;三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匯率大幅貶值,墨西哥、巴西和菲律賓案例顯示了這一點。
綜合前面分析,人民幣當前面臨三大支撐和三大壓力。三大支撐是貿易順差、物價穩定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增強。這些因素影響不可低估,過去50年,最強的貨幣是物價最穩定的貨幣,其次是能長期保持貿易順差的貨幣,另外,大國和國際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普遍強勁。三大壓力:一是當前人民幣預期不穩,二是美國加息周期帶來美元升值,三是經濟增速換檔可能失敗。
人民幣前景展望:要改革不要刺激,要新動力不要過度依靠房地產。近年美聯儲加息、國內信用債務風險暴露、房地產泡沫、前期貨幣超發等給短期人民幣匯率增加了壓力。但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作為以人民幣計價的大類資產,其中長期前景取決于中國經濟改革轉型前景,如果堅決推動以減稅、放松行業管制、減少行政干預、混改、鼓勵競爭創新、削減政府開支等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效率,則人民幣長期升值,如果出現貨幣放水刺激房地產泡沫、國退民進、行政機構人員嚴重冗余導致減稅難以實現等改革倒退現象,則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在增速換擋期經濟體的國際案例中均有正反兩方面深刻的經驗教訓。
中國匯率制度采用漸進式方式進行改革,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升。自1948年人民幣發行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在70年間經歷了7次匯率制度的調整。目前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四年間,人民幣在全球貨幣排名從35位躍升至第5。美歐在國際支付的份額占比仍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