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監管部門出臺了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人員減持公司股份的最新規定,這一被稱為“減持新規”的舉措,將非通過二級市場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股東全部納入調整范圍,在減持的數量、時間間隔以及減持信息的披露等多方面,都作了嚴格的規定。這對于制約超量減持、繞道減持以及利用信息優勢不當減持等行為,具有很大的作用。也因為這樣,不少投資者將這一減持新政視為“特大利好”,而端午節后的首個交易日,股市在開盤時也的確有過不錯的表現。
但是,人們不能不正視的一個事實是,就“減持新規”這樣的利好而言,其重點是解決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違規以及不合理減持問題,從而減輕這些限售股解禁后對股市的沖擊。應該說,這一舉措固然能夠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市場行情疲弱的問題。端午節后的首個交易日,股指雖然高開,但隨后步步走低,滬深兩市都拉出了不短的帶上影線的中陰線。這種高開低走,并且以微漲報收的態勢,客觀上提示出“減持新規”的利好作用是較為有限的,不可能由此扭轉當前股市的頹勢。
大家都很清楚,自2015年夏季以來,滬深股市開啟了存量博弈的格局。也就是說,隨著去杠桿以及清理違規資金的進行,參與股市操作的資金在逐漸減少。
同時又由于市場前景不明朗,不確定因素又比較多,所以也就鮮有增量資金入市。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是靠總量趨于下降的存量資金在各板塊之間的游動來運行,表現在具體走勢上,就是成交規模不大、個股分化嚴重、指數波動有限、市場重心下移。今年以來,曾經有過雄安板塊的強勢崛起,但它并沒有能夠吸引新的增量資金介入,反而因為加劇了存量資金的轉移,使得個股行情進一步趨向極端。在雄安板塊降溫后,就形成了少數消費行業藍籌股大漲而其它股票持續下跌的“二八行情”,從而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安乃至恐慌。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解禁限售股的流通,固然能夠起到減輕市場壓力的作用,但在新股高密度發行的背景下,這種作用其實是不大的。而問題還在于,它不過是減少了即期的股票供應,但并沒有帶來新的資金。存量博弈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供求關系在不斷惡化,現在只是讓這種惡化的速度有所放慢,但總量的失衡還是存在著,并且在不斷發展。因此,后市就不可能出現像樣的反彈。
從邏輯上來說,出臺“減持新規”的作用在于化解過大的股票供應壓力,這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事情,對于一個低迷不堪的市場來說,這當然也是很需要的。但是,如果市場一直是處于存量博弈狀態,沒有新資金的流入,即便是把解禁的限售股全部凍結住,恐怕也不可能讓股市大漲,因為就市場而言,局面是供大于求。所以,實施“減持新規”當然很重要,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更為重要的應該是解決增量資金的入市問題,沒有新資金的入市,擴容又源源不斷,那么這個市場憑什么漲起來?
有人寄希望于6月中旬美國MSCI能夠將中國A股指數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范圍,這樣理論上就可以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能夠進入中國A股。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狀況,那倒是一件好事情??墒?,在境內資金都不愿意入市的情況下,外資會奮勇當先嗎?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沒有入市的通道,而是市場本身缺乏吸引力。有關部門應該多從市場建設的角度著手,努力推動其健康、穩定地發展,讓投資者有信心參與投資,讓財富效應得以合理的體現。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比限制解禁限售股的流通,作用一定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