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是要從萬科抽身的那一位呢?他們為什么要撤出呢?筆者認為,從資本角度看最急迫的是寶能系,從時間角度上看可能性最大的是恒大,而可能性最小的則是安邦保險、萬科管理層。誰會是要從萬科抽身的那一位呢?誰會是要從萬科抽身的那一位呢?
曠日持久的萬科宮斗,這一次真正拉開了“謝幕篇”的序幕。
6月6日晚,萬科發布《關于股東籌劃受讓公司股份重大事項的停牌公告》。
這一公告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6月6日晚間收到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函》,地鐵集團正籌劃受讓公司股份的重大事項,截至目前,具體細節尚未最終確定,且最終需按程序批準。地鐵集團將會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根據交易進展及時告知公司,并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為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有關規定,經申請,公司A股股票于2017年6月7日上午開市起停牌,停牌時間預計不超過5個交易日。
停牌5個交易日,這個時間段對于曾經長時間停牌的萬科來說太短了,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很難想像短短5天能夠發生什么。而深圳地鐵受讓萬科股份,顯而易見,是有人要從萬科旋窩中抽身而退。是誰呢?那么,這不免讓人產生聯想。是姚老板要撤退、寶能要走了嗎?或者,還是恒大要真正離場呢?亦或是不可預知的第三方?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是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受讓“流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我們也能大致推算出未來出讓方的范圍和可能性順序。
說轉讓方之前,我們先看看萬科如今面臨的形勢,實際上這一形勢決定了萬科內斗的走向。
因為,如今的萬科已經不再是“香餑餑”了。
擺在我們眼前的大環境是,國內房地產面臨的政策調控形勢。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是,至少在今年年內,我們是看不到調控政策有松動的跡象了,倒是趨緊的可能性極大。
而在大環境之下,萬科近期的業績不是很好。《2017年五月份銷售及近期新增項目情況簡報》顯示:“2017年5月份公司實現銷售面積242.0萬平方米,銷售金額358.9億元。2017年1-5月份公司累計實現銷售面積1,520.1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280.5億元。”而在2017年4月,萬科“實現銷售面積289.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418.9億元。2017年1-4月份公司累計實現銷售面積1,278.1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921.7億元。”
兩相比較,萬科5月的銷售金額環比4月下降14.3%,銷售面積環比下降16.4%。
并且,房企巨頭之爭中,萬科已經被碧桂園超過不少。雖然郁亮表達了對“第一”的態度,但這也許是一種掩飾吧!
日前,萬科5月份銷售經營情況電話會議上,萬科證券事務代表梁潔以“審慎”二字來形容萬科的拿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萬科對未來的態度。這樣看,業績與環境之下,萬科的股市表現極有可能會受到影響,那么之前萬科宮斗中活躍的各方勢必會重新考慮自己在萬科的未來。
而萬科董事會的超期運行,之前已經讓人反感。6月1日萬科公告稱,華潤系的萬科監事廖綺云辭職。廖綺云的這一辭職,讓萬科董事會換屆從法規上看更為迫在眉睫。所以,對萬科勢在必得的深圳地鐵,必須為萬科換屆做準備工作了。
以上,是左右萬科局勢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之前國內地產的風向與如今是幾乎完全相反的。
那么,誰會是要從萬科抽身的那一位呢?他們為什么要撤出呢?
筆者認為,從資本角度看最急迫的是寶能系,從時間角度上看可能性最大的是恒大,而可能性最小的則是安邦保險、萬科管理層。
第一,為什么說才資本角度看可能性最大的是寶能系。
無獨有偶,就在《關于股東籌劃受讓公司股份重大事項的停牌公告》發布的前一天,萬科還發布了另一則公告。
6月5日,萬科發布《關于股東股份解除質押的公告》,稱“2017年6月1日,鉅盛華將持有并質押給鵬華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萬科91,000,000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并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質押解除手續。”
這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嗎?我認為不是。
經歷了監管部門的“整肅”,寶能系已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鋒芒畢露,開始不得不低調起來。而前段時間,針對前海人壽經營問題的傳言雖然被前海人壽否認,可是顯然力度不夠,難以擺脫被動的局面。我們的疑問是,今天的前海人壽還能和一年前的自己一樣生龍活虎嗎?
在寶能最后一次(2016年7月)增持萬科的時候,媒體曾經爆出寶能資管計劃出現浮虧的消息。這一消息,源自2016年7月18日萬科向證監會、深交所等四部門提交的《關于提請查處鉅盛華及其控制的相關資管計劃違法違規行為的報告》。
按照《報告》所描述,截至2016年7月16日,萬科“九個高杠桿的資管計劃已有六個出現浮虧,一個接近平倉線,資管計劃平均持股成本18.89元,如按7%的利率加計融資成本,持倉成本約為19.83元。”
而在2017年6月6日收盤時,萬科A的收盤價為20.87元/股。按照這種股價走勢,大不如前的寶能系,已經難以承受萬科股價的下跌,更難以像2016年6月、7月那樣反擊。如果真的擊穿平倉線,那么寶能系怎么辦呢?
另外,有兩個時間點必須要提及。
一個時間點是,《關于提請查處鉅盛華及其控制的相關資管計劃違法違規行為的報告》稱,“九個資管計劃存續期為24-36個月,杠桿比例1:2;除2個資管計劃(75億資金)將于2018年12月到期外,其余7個資管計劃均于2017年11-12月到期。”
另一個時間點是,寶能上一次舉牌萬科的時間是2016年7月。寶能系的萬科股份,距離禁售期還有些時間。
隨著7月和11月的臨近,寶能部分的放棄萬科股份,看上去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唯一的疑問,只是轉讓的形式而已。當然,不排除寶能會暫時示好,以圖將來。
第二,為什么
說從時間上看恒大的可能性最大。
看恒大近段時間的表現,我認為,恒大正在“輕裝上陣”。
這個“輕裝”,就是恒大正在降低負債率。
早在年初,恒大就曾經表示,今年要降低自己的負債率。根據2017年6月1日中國恒大的公告顯示,“2017年5月31日,凱隆置業及恒大地產(均為恒大之附屬公司)與第二輪投資者訂立第二輪投資協議,據此,第二輪投資者向恒大地產投入人民幣395億元資本金。連同第一輪投資者已簽署的第一輪增資協議,第一輪投資者及第二輪投資者向恒大地產合共投入人民幣700億元資本金,以換取恒大地產經擴大股權合共約26.12%,因此恒大地產的凈負債率將進一步大幅下降。”
恒大的負債率,大大降低。
而目前恒大所持有的萬科股份,已經浮虧嚴重。
恒大持有萬科的成本,是23.35元/股;前面說過,在2017年6月6日收盤時,萬科A的收盤價為20.87元/股。恒大的浮虧,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按照恒大目前的方向,是到出售萬科股份的時候了。
而為了早日回歸A股,早已經向深鐵“示弱”的恒大,把萬科股份徹底轉讓給深圳地鐵,只是一件時間早晚的事情。只不過,可能沒有寶能系在資金方面那么急迫罷了。但是,時間上,恒大已經沒有任何時間的束縛。因為,恒大在2016年11月29日最后一次增持萬科。而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證監會公告[2015]18號)》,“從即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并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恒大在時間上遠比寶能自由。
最重要的是,深圳地鐵從華潤那里接手的萬科股份,距離擁有董事提名權的時間點已經越來越近,即便是不考慮寶能系,深圳地鐵在表決權上也會成為萬科當仁不讓的老大,更何況將來再加上恒大的萬科股份呢!
所以我說,從時間上看可能性最大的是恒大。
第三,安邦、萬科管理層的可能性遠不如前二者。
且不說是否處于禁售期,安邦目前正無暇他顧,所以很難找出其轉讓萬科股份的理由。而對于萬科管理層來說,萬科股份是他們的最后救命稻草,他們會舍得讓出嗎?
所以,與寶能和恒大相比,我真的想不出這二者有什么理由轉讓。
當然,世事難料,如果有意外發生的話,誰也說不準。
綜上,看目前這個時間節點,恒大轉讓股份給深圳地鐵的可能性大;而從資本的角度看,寶能則更為迫切。其他的,可能會是X因素。但不管是誰,萬科大劇“謝幕篇”已經開啟,我們只需要看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