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為貧困群眾提供心理疏導、精神關愛、關系調適、能力提升等社會服務的新興力量,在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自我脫貧信心、拓寬致富路徑、提升自我脫貧能力等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事實上,此前有關脫貧攻堅的政策部署均明確提出了“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計劃”“制定出臺支持專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專項政策”等要求,《意見》的發布可視為對此前政策部署的具體兌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看來,脫貧攻堅需要匯集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事無巨細,精確使用扶貧資金,利用合理的政策機制,促使各行業專業人才在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中發揮力量,共促脫貧攻堅目標的高效達成。
聚集社會力量形成脫貧攻堅合力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時限。全面小康的實現需要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均衡發展。貧困問題也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致命短板,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脫貧目標的達成,方可讓全面小康的實現彰顯出本質意義。為早日實現脫貧目標,兌現中國對全體民眾乃至全世界的莊嚴承諾,政府一直秉承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定位,不斷加大投入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以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指標都得到全面提升。
正如貧困問題具有復雜性,脫貧扶貧也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聚集全社會各方力量方可實現共同目標。扶貧實踐中,各地方也都形成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如今,《意見》對此進行了具體部署,旨在提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的效率,確保目標早日實現。
根據《意見》明確的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服務內容可見,社會工作專業力量要在貧困地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圍繞脫貧攻堅的實際需求,重點開展五方面服務。
一是參與貧困群眾救助幫扶。二是參與貧困群眾脫貧能力建設。三是促進易地搬遷貧困群眾融合適應。四是參與貧困地區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五是針對其他特殊困難人群開展關愛服務。
不難發現,以上服務內容正是政府主體難以發揮作用的所謂“扶貧最后一公里”問題,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其中,以確保具體的扶貧脫貧政策能切實落地。
“脫貧工作在我國歷來受到高度重視,也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責任明晰的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脫貧攻堅并非易事,我國想要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注定困難重重。尤其是在當前正處于轉型調整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扶貧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基礎上,尚未實現脫貧的任務領域注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彭剛強調,對我國而言,在已經明確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基礎上,必須確保高效率地實施和執行任務部署,避免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要找到符合當前背景下推進扶貧工作實施的工作方法,“積極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投身脫貧攻堅的具體領域,勢必能夠由小及大發揮出促進脫貧目標早日實現的積極作用。”
引入專業人才發力脫貧攻堅重點項目
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在既有政策部署框架下勢必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投入,才能確保具體工作得以落實。根據《意見》,將扶持壯大貧困地區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支持貧困地區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意見》還明確將支持貧困地區加強社會工作組織建設。此外,還將依托鄉(鎮)社會救助站、綜合服務設施等建設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在脫貧攻堅重點項目上,《意見》要求,第一,實施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第二,實施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第三,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計劃。第四,實施面向貧困地區的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
不難發現,伴隨扶貧脫貧工作的不斷深入,脫貧攻堅正提出更趨精細化的工作要求。因此,必須形成共識的是,做好新時期扶貧工作需要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也只有不斷提高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以及提高稀缺資源配置效率,才能確保提高減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其中,社會工作專業化之于脫貧攻堅而言,正是提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確保脫貧減貧工作目標達成的有效手段。可見,對于脫貧攻堅而言,除了必要的資金投入之外,確保具體脫貧工作由專業人員操作同樣必不可少。“這也是必須確保脫貧攻堅強化人力資本投資的原因所在。”彭剛認為,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徹底消除貧困,根本上還是要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他說,解決貧困問題是需要較大投入的,這些投入正包括財物、人力、技術、管理、時間等。(原標題:評論:匯集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