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除了IPO維持一周一批次的常態化發行節奏之外,市場還有一個亮眼之處。具體而言,即今年前7個月的IPO審核否決率較去年大幅提升,達到13.07%。由此可見,在IPO發行節奏高居不下的當下,IPO審核趨嚴也在同步進行,此舉對IPO排隊企業的質量進行了嚴格的把關。
前期的金融工作會議,提到了“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的核心內容。受此影響,引起了投資者不安的情緒。但是,在隨后的《央視財經評論》節目中,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對“將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恐怕是一個誤解”的表述,卻起到了一定的壓力緩解影響。不過,無論如何表述,最近兩年市場都離不開一個問題,即IPO發行節奏顯著提升,一周一批次的發行節奏已經成為了新時期下的常態化現象。
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有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規升級版的配套出臺,但IPO發行過快依舊影響著市場的心理情緒,而IPO堰塞湖看似有所緩解,但新增報會的同樣增加不少。由此一來,在IPO加快發行的背景下,IPO堰塞湖依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反而還可能形成又一輪的限售股堰塞湖問題。
“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這并非意味放寬IPO的條件,同時結合IPO審核力度的持續趨嚴,這似乎給投資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但是,IPO審核趨嚴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緩解股市容量膨脹過快的壓力,而在存量資金主導的市場環境下,股市容量規模的持續擴容,實際上也在持續分流僅有的存量資金,降低股市可持續性的賺錢效應機會。
由此可見,IPO審核趨嚴,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對于IPO審核趨嚴的現狀,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防止企業帶病上市的風險,并能夠為排隊企業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但,對于此前早已上市的企業,其質量問題卻很難獲得實質性的根治,加上部分地方的長期保護,由此導致了不少長期虧損的上市公司長時間占據著市場的資源,而股市也成為了部分上市公司良好的圈錢工具。
對此,在IPO審核趨嚴的同時,更應該著力提升股市退市率,強化股市強制退市的力度,進而逐漸實現股市優勝劣汰的功能。換言之,只有清退掉一批長時間占據市場資源的低質量企業,正確引導部分高質量的優質企業進入市場,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提升整個A股市場的質量水平,而在市場質量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得以提升股市的投資吸引力,加快引進外部資金的配置力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IPO審核趨嚴、提升股市退市率的同時,更應該提升投資者的保護力度,提升投資者的索賠效率,而投資者自身也需要提升上市公司的篩選與識別能力,并增強自我維權的意識。
此外,對于長期處于違法違規成本低下的A股市場,則需要加快完成修訂《證券法》的工作,為股市進一步提升違法違規的成本創造出有效的法律基礎,而過去長期低廉的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實際上也從一定程度上為那些低質量企業、違規造假企業創造出生存的土壤,而只有從根本上除掉這些生存的土壤,才有可能為A股市場創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為真正做實業的實業家創造出一個公平良好的融資平臺,同時也為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帶來更多的保障。(原標題:郭施亮:IPO審核趨嚴 遠遠不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