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上個交易日大幅上調226個基點,創去年8月以來最高。而本周將迎來包括美國8月非農就業報告、歐元區8月CPI初值和7月失業率、中國8月官方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等一系列重磅數據,這些數據表現將直接影響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研判及預期。在人民幣強勢條件下,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管理的任務更為艱巨。在上周末召開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的講話不提美聯儲貨幣政策。這令全球投資者大跌眼鏡,美元空頭再度占據上風。而美元進一步走軟,促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繼續走強。
人民幣匯率預期管理,就是管理層通過對政策工具的界定、對政策調整時機所應具備條件的解釋,以及定期舉行會議并公布紀要等,使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被預見,以有效引導、協調和穩定公眾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這種管理舉措,在人民幣匯率貶值或升值預期強烈或處于迷茫期時效果非常顯著。
今年初,我國監管機構把握關鍵機遇,密集出臺一系列增強人民幣預期管理的措施,為人民幣匯率趨穩創造了適宜的市場氛圍。自今年1月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強勢反彈,在岸、離岸價格當月累計升值715個和1187個基點。此輪預期管理不僅催生了人民幣的開門紅,更對非理性的貶值預期形成了長期抑制。
近期人民幣匯率強勢上漲,既與兩年前的“8?11”匯改密不可分,又與“逆周期因子”的調節作用息息相關。“8?11”匯改兩年來,穩定市場匯率預期的過程也就是重塑匯率政策公信力的過程。時至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不斷完善,已有效提升了匯率政策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在穩定匯率預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再看“逆周期因子”。今年二季度,我國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在原有“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報價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以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近三個月來的實踐表明,通過提升預期管理的政策效率,“逆周期因子”不僅有效引導中間價向人民幣基本面加速趨近,同時并未造成匯率定價效率的顯著損失,合理兼顧了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風險防范。而且,調整之后,“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有序運行,更好地反映了我國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匯市的變化,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浮動的特征更加顯著,匯率預期平穩。
事實上,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實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特別是今年以來經濟穩中有升、宏觀審慎管理強化、海外沖擊減弱、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外資參與A股市場,中國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所具有的影響力在迅速提升,這些可作為支撐人民幣的強勢之本。同時,通過經濟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經濟正全面走向新周期。下一步,我們當一如既往地加強人民幣匯率預期管理,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堅定市場信心。同時,更要依靠國內經濟基本面的切實改善、資產泡沫的消化和去杠桿的成功,鞏固人民幣匯率的強勢之本。
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管理,還意味著要讓市場知道,人民幣匯率走勢是依靠市場法則自發走出來的,而不是干預出來的。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還可適當放寬,進一步增加中間價定價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適度提高對人民幣波動的容忍程度,培養市場對匯率波動增加的平常心,避免對小幅波動的過多解讀,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管理造成的壓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當然,還需繼續推進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繼續靈活運用包括SLO、SLF、MLF、PSL、存準率、利率等調控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確保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原標題:評論:匯率預期管理的任務更艱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