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扶貧工作一直令世界矚目,貧困人口逐年減少,這得益于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1986年,我國就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貧困縣標準并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2001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開始將扶貧工作的重心逐步轉向經濟較不發達的中西部,這使得扶貧工作開始集中力量抓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我國的貧困標準不斷更新,現行貧困標準是按2010年不變價的2300元計算,2015年達到3000元左右。盡管貧困標準逐年提高,但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很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8月29日在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中透露,2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4.5%。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成效不僅創造了我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而且使中國的減貧事業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
當然,扶貧工作仍然面臨不少挑戰,我國貧困人口仍然總量大、深度貧困地區攻堅任務重。首先,最大的挑戰是地區發展、收入分配不平衡。一些地區受困于自然條件或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滯后,容易產生貧困現象。在2001年發布農村扶貧綱要時,我國就清醒地認識到了中西部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收入差距,果斷調整了扶貧工作的重心;除此之外,收入差距還存在于城市和鄉村的不同人群之間。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將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并制定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計劃,在“蛋糕”做大的同時更加關注社會公平,盡快讓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
第二個挑戰是我國農村人口多,農村的貧困發生率遠高于城市。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陽召開的扶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為此,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農業部現在將產業扶貧置于扶貧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回應“產業扶貧”如何推進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指出,“把產業項目和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準對接,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產業”。目前,一些貧困地區在產業發展中存在著同質化、產銷脫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與貧困戶連接不緊密等。無疑,產業扶貧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加強規劃與引導,目前全國22個省份和絕大多數貧困縣已經編制了產業精準扶貧規劃。農業部也將指導各地落實好規劃,整合利用扶貧資金,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并且把產業項目和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準對接,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產業。
另外,盡管增量的扶貧工作不斷前行,但是也有脫貧后再返貧或是因病致貧的情況發生。這些情況也需要重視,并需要更深更廣的改革去統籌解決這些問題,使醫改再推進,尤其進一步完善大病醫保制度。
還有一個挑戰是一些地方的扶貧力度不夠、方法不對。扶貧工作是中央統籌布局,但最終需要地方層面的落實。劉永富指出,目前扶貧“形式主義問題凸顯”。因此,需要不斷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權與事權的對等化,同時繼續改革地方考核標準,對地方形成一種硬約束。嚴格實施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認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省際間交叉考核,倒逼各地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通過多種措施,使工作力度不夠的加大力度,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找對的盡快研究對策。(原標題:評論:扶貧攻堅戰需要多項深度改革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