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投資分析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在研究中多應用一些常識,就會發現投資研究其實沒有那么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應用自己的直覺去感知一些“必然發生的事情”。盡管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會是投資研究中的秘訣呢?但是,市場大眾恰恰很多時候不按常識思考,他們或是陷入自己的執著,或是被別人的狂熱所影響,最終放棄了看起來最簡單的“常識”。
這里,就先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2017年的前8個月中,銀行板塊表現非常優秀,年初至今的上證銀行全收益指數累計上漲17%。早在2011年,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的擔憂持續不斷。事實上,從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上證銀行全收益指數從大約500點上漲到1200點,遠超同期大盤表現,甚至與同期中小板、創業板指數相比,也不遑多讓。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銀行系統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中國政府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的決心,我們就會在2011年發現,中國的銀行系統不能崩潰,也不會崩潰。如果我們對比當時中國銀行系統的報表和美國在2008年崩潰的金融系統的報表,它們的衍生品和杠桿率情況,它們所在經濟體的健康程度和發展潛力,我們也會發現中國銀行業和美國銀行體系,兩者完全不是一種概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投資者再細心審視上世紀90年代初上市的平安銀行(前身為深發展銀行),在上一個壞賬周期中的財報情況,就會發現這家銀行在整個1990年代末的銀行壞賬周期中,沒有一年ROE(凈資產回報率)為負。2011年以后的中國銀行壞賬周期,嚴峻程度遠遠小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壞賬周期。這,又是一個簡單的歷史常識。
從當前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來說,高昂的房價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神話。但如果我們觀察一線城市的房屋出租回報率、房價收入比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民眾幾乎不可能舒適地負擔房子。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負擔的,那么這種商品如何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長期投資品種呢?
股票投資中的估值因素,也常常能夠通過簡單的常識來判斷。在2014年年中,我們看到大量藍籌股的估值極其低廉,5到6倍市盈率(PE)的股票比比皆是。而這種估值的股票是什么概念呢?意味著未來的年均回報率在18%以上。而18%的回報率,又會出現多少次?簡單用常識判斷,這難道不是一種優質的資產嗎?
2015年的小盤股則構成了另一個極端,創業板指數在6月份甚至達到150倍左右PE,而這意味著150年才能收回投資回報。這樣的估值水平,對應著每年不到1%的回報,難道還需要什么專業的估值方法,才能知道這個市場太貴了嗎?
再看當前在社會上流行的虛擬貨幣,許多人認為它不可替代、供應量有限。問題是,一串沒有國家政權背書、也沒有實際應用意義的代碼,怎么可能有哪怕一點的價值?據媒體報道,全球已經有900多種不同的虛擬貨幣,總數仍在增長中,這又怎么可能是“供應量有限”?但是,狂熱的投資者們可管不了這么多,他們照樣打著“擁抱科技”的名義,沖進這個他們一知半解的新興事物中,而將常識遠遠丟在一邊。
常識的判斷,不僅可以用于投資,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分析。這里,就再讓我們來看一個歷史上經典的例子。
兩千多年前,在中原大國的晉國,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趙家都城被困,戰局指日可定,韓、魏的君主到智伯的營帳中議事,出帳以后,遇到智伯的謀臣絺疵,雙方點頭寒暄。絺疵隨即進帳對智伯說,韓魏必反。
智伯問為何?絺疵說,我們三家圍趙,約定勝利后三分趙家,現在趙家都城指日可下,城中“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這兩個人見到我卻并無喜色。這種應該高興的時候而不高興,那么他們必定打算謀反。結果,智伯不聽,韓魏果叛,約趙攻智,史載“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所以說,許多時候,投資研究中的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難,其邏輯也沒有那么復雜。問題的關鍵只是在于,我們有沒有仔細觀察,客觀思考。畢竟,功夫最高深者,也只在平常處而已。(原標題:陳嘉禾:用你的常識做投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