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IPO顯著提速的過程中,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規(guī)升級版確實起到了或多或少的積極影響。但,除此之外,仍需歸功于此前實施的IPO新規(guī),即取消了預繳款申購機制,取而代之的是中簽后再繳款的模式。
在IPO新規(guī)實施以來,大大提升了市場打新的積極性,同時因市值配售的存在進一步鎖定了龐大的打新資金,大幅減緩了新股發(fā)行對股市存量資金的分流影響。但是,IPO新規(guī)給予市場最直接的消極影響,則是新股中簽率驟然下降,打新綜合收益率也明顯降低。然而,對于市場而言,更為關鍵的,還是在于新股是否具有持續(xù)性的賺錢效應,而一旦新股賺錢效應驟減,加上市場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則容易引發(fā)大量的打新資金加速分流,不利于市場的穩(wěn)定運行。
實際上,在現階段內,IPO加速發(fā)行對市場心理層面上的影響還是大于實際影響。在此期間,若市場出現大型IPO的發(fā)行,乃至大型IPO的接連發(fā)行上市,則對市場來說,也是一個不少的沖擊壓力。
事實上,在市場環(huán)境有所企穩(wěn)的過程中,一些已經登陸港股市場上市的大型公司,也開始有計劃考慮回歸至A股市場。
具體而言,2016年12月23日中國華融A股發(fā)行的申請材料獲得了證監(jiān)會受理,意味著中國華融回歸A股的步伐開始加快。與此同時,就在近日,郵儲銀行以及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也就回歸A股,作出了表態(tài)。其中,郵儲銀行董事會宣布擬申請發(fā)行不超過51.72億股的A股,擬在上交所上市。至于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則表態(tài)稱“集團董事會已經批準集團回歸A股的議案。”
從中國華融,再到郵儲銀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對于這些已登陸港股市場的大型公司而言,它們正有計劃加快回歸A股市場,不僅有考慮到拓寬內地市場直接融資的渠道因素,而且還期待獲得更好的市場估值與定位等,其戰(zhàn)略性意圖還是比較清晰的。
需要注意的是,從近年來地方銀行IPO的步伐來看,也有逐漸加速的跡象,從城商行到農商行等,未來地方銀行加快進入A股市場,或許還是一種大趨勢。由此可見,在IPO持續(xù)提速的當下,未來大型IPO的加速回歸,可能也是預期之內的事情。
大型IPO加速回歸A股市場,對打新一族來說,或許又將迎來中簽率較高的打新機會。但是,對于市場自身的承受能力而言,如果股市新增流動性不足以抵御陸續(xù)發(fā)行的IPO規(guī)模,那么密集的IPO,尤其是密集的大型IPO也將會削弱A股市場的自身承受能力,屆時對市場的沖擊影響也就逐漸體現出來了。
本來,適度IPO對市場來說,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從A股市場的歷年來表現來看,股市卻長期處于“重融資輕回報”的狀態(tài),而面對市場容量的持續(xù)膨脹,市場退市率卻提升緩慢,不足以實現股市上市率與退市率的均衡發(fā)展,而多年來,A股市場只見上市率提升,卻不見退市率的實際性增長。(原標題:郭施亮:從中國華融到郵儲銀行 大型IPO加快回歸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