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張亮在微信對話中毫不客氣地表示:“他以為中國就300個寫作的人?” “我們相信,高質量的分享無法被流水線化定價,好的對話氛圍更不可能被粗暴遷移。”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市場總監劉晨則表示,其平臺簽約答主不止300人,但從未禁止任何人在其他平臺發布內容,他認為,“現金是對知識分享的獎勵,予人玫瑰者,手里不應該只有余香”。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平臺搶人將是無可改變的趨勢,且上演的決不是“三國演義”,而是“春秋戰國”,會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現象,可能誰也不敢枉下結論。因為,互聯網時代,決不是當年長矛+大刀+臂力+人海戰術的年代,任何一點創新,都有可能改變市場格局,讓此前風光無限者瞬間星光暗淡。這些年來,這樣的角色并不少見。當下,難道還有比傳統媒體人才、人員流失更多的媒體嗎?更何況,新媒體本來就是一個“居無定所”的行業,人才流動、人才被搶,比商場人員變動還正常。
倒是以怎樣的方式“搶人”,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不管是哪家媒體,還是哪個平臺,都必須堅持基本的職業操守,尤其不能為了自身需要,讓知識庸俗化貶值。知識可以變現,但決不能被“包養”。諸如與作者簽訂排他協議之類的做法,是市場所不能容的。即便作者自身愿意,也顯得不厚道,就是不把人才當人看、不把知識當財富。就角度來講,如果今日頭條真的沒有禁止任何人在其他平臺發布內容,就是最好。即便要想讓作者不到其他平臺發布內容,也只能憑借自身的信譽、能力和回報,憑借作者對平臺的感情,而不是綁架,不是限制作者的發文自由。否則,作者就成了“包身工”。
其實,對絕大多數作者、特別是有寫作能力、寫作思維、寫作興趣的作者來說,也是不會輕易將自己“賣”給某個平臺的。縱然給的報酬很高,賣身都是一件痛苦而下作的事,也會被其他作者看不起。對創作者來說,不愿突破底線的還是占多數。把沒有底線的作者網羅在一起,這樣的平臺,也不會長久。平臺與作者之間,只有相互幫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才能良性循環,使雙方都能進步。
也正因為如此,知乎與今日頭條的這場“官司”,打得還是有點意義、有點價值的。至少,它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誕生、知識爆炸式變現的時代,如何把新媒體發展與作者知識變現有機結合起來,讓雙方都不突破底線地合作,是一個十分現實而具有價值導向的問題,。對新媒體來說,切不要為了一時之需,對作者做出錯誤引導,既傷人又傷己。對作者來說,也不要為一時之利,給新媒體更多可利用的空間,而是以一個陽光作者的身份,處理與新媒體的關系,從而讓知識有意義的變現。
可以肯定,此次知乎與今日頭條的“官司”,只是新媒體競爭加劇的開始,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會有更多媒體加入到“搶人”的行列中來,優秀作者也會變得更“吃相”、更“緊俏”。關鍵就在于,不要通過破壞市場規則、降低道德底線“搶人”,不要損人不利己。如果“搶人”大戰陷入庸俗化、功利化軌道,就會進入怪圈、成為陷阱,就會使競爭越來越無序、越來越沒有前景,就會泡沫泛濫。
所以,無論是已經步入“搶人”大戰行列的媒體,還是正在準備進行“搶人”大戰的媒體,都要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搶人”行為突破底線、超越規則了沒有。(原標題:譚浩俊:新媒體平臺“搶人”別讓知識庸俗化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