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不久前聯名致信歐盟委員會,認為歐盟應增強對外資收購的審查能力,可以有權否決“得到政府資金支持”、或者“有針對性地對關鍵技術”的外國收購行為。歐洲輿論對此也毫不諱言,認為這針對的就是來自中國不斷增長的投資。美國也對中國啟動了涉及知識產權的貿易調查。
歐盟和美國為自己的這些保護主義措施找到了“理論依據”——公平貿易,認為中國的商品和投資可以輕松地進入本國市場,而他們的商品和投資進入中國市場卻很困難,這是“不公平”的。
“公平貿易”這套說辭其實并不新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巴格沃蒂在其《貿易保護主義》一書中描述了“公平貿易”的歷史。
當英國在19世紀80年代面臨美國、德國等新興工業國的競爭之時,“保衛英國工業全國協會”“公平貿易協會”等企業游說組織紛紛成立,以“互惠”“對等”為旗幟,要求政府對競爭對手出臺保護措施。到了20世紀80年代,曾經的“自由貿易”倡導者美國,也開始改弦更張,以“公平競爭”“充分互惠”為由,對日本和歐洲發起制裁。
在巴格沃蒂看來,“公平貿易”者都抱有這樣一種偏執假設:外國的市場都是封閉的,而我們的市場是開放的。巴格沃蒂對這種打著“公平貿易”旗號來打開他國市場的做法頗不以為然。他說,鼓吹公平貿易更能反映一個正在失去經濟霸權的國家的心理情緒。這種情緒才是“公平貿易”帶給全球經濟增長最為致命的傷害,因為它帶來了國家間的“猜忌”,把互利共贏的貿易往來看作是你死我活的軍事拼殺。
早在1758年,大衛·休謨就發表了一篇名為《論貿易的猜忌》的文章,批評當時歐洲國家濃厚的保護主義氣氛,為英國的商品和資本開拓海外市場提供辯護。休謨在文章中說,所謂“貿易的猜忌”就是對別國的進步心存疑懼,把所有的貿易國家看作自己的對手,總認為別國的繁榮昌盛必然會使本國蒙受不利。
休謨認為因“貿易的猜忌”而實施的保護主義政策沒有出路,實現繁榮之道的關鍵在于放下“貿易的猜忌”。他談到,作為一個英國人,我深信,如果英國和德國、法國等所有這些國家和睦相處,英國和這些國家就會更加繁榮昌盛。(原標題:歐美“公平貿易”說辭不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