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貸”“假按揭”“假流水”在房貸領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情,這些都是不符合我國信貸政策的,甚至是違法行為,屬于灰色信貸,但一直以來屢禁不止。“灰色信貸”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同時監管者也難以從政策上杜絕中介與部分銀行內外串通,監管難度大,成本高,恐怕出臺再嚴厲的政策都難以湊效。
筆者認為,追本溯源,“首付貸”之類灰色信貸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我國房貸審核標準過于寬松,因此,遏制“首付貸”還要從根源上入手,須提高房貸審核標準。
房地產泡沫的危害,從微觀的層面來講,高房價剝奪了中低收入者的“住的需求”,嚴重碾壓了其他民生改善及消費能力,侵蝕了廣大民眾的“獲得感”;從宏觀層面來看不僅僅是“脫實向虛”,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最為重要的是會導致金融風險。7月27日中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財辦的官員明確列出了目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企債務杠桿、地方債務以及非法集資的問題。即房地產泡沫是我國當前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五大“灰犀牛”之一,其實影子銀行也有房地產的鬼魅身影。
這絕非危言聳聽,從世界金融風險史來看,房地產已經是一個重要的風險來源點之一,而房貸高杠桿率是公認的罪魁禍首,例如美國和日本。眾所周知,房價飆升必然有房貸從中推波助瀾,房貸杠桿率越高,房價就越高。反之,沒有房貸高杠桿,即便房價飆升所引發的金融風險程度也是比較低的,有學者統計過金融風暴的國家,凡是房貸高杠桿率的國家必然是“爬的越高,摔得越慘”。
因此,此類房地產調控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降低房貸高杠桿,各地都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例如深圳二套房首付高達7成。首付款一部分代表了借貸者的償還能力,同時也是銀行的“安全墊”,可以有效對沖房地產資產價格下降所導致的信貸風險。當前,表面上來看,各地的房貸政策都收得很緊,但從深圳、北京等地的報道來看,“首付貸”“零首付”等灰色信貸依然暗流涌動,有可能導致房貸風險更加隱蔽,風險更大更不可控。
實際上,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和負有調控房地產直接責任的地方政府早已經關注到灰色信貸,并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打擊措施。但由于隱蔽性強、識別難度大、監管成本高等原因,效果不太理想。據某股份制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有規定這類信用貸、房抵貸的錢只能用來經營和消費,不能用于購房,但銀行很難確定貸款人的貸款用途。再加上還有擔保公司和房地產中介作為“幫兇”,也不排除一些銀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灰色信貸屢禁不止。(原標題:盤和林:首付貸的七寸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