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在雅典的演講中為一個“新歐洲”制定了路線圖,他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對雄心壯志心存畏懼”,這明顯是說給德國總理默克爾聽的,因為馬克龍重建歐盟的“雄心”顯然已經突破了德國的底線:建立歐元區共同預算,在歐元區設立一名財政部長,并且要建立歐元區的議會。
馬克龍重建歐盟計劃的本質是要推進財政一體化,這是歐洲一體化核心中的核心。再加上一個議會,這就相當于把歐元區變成一個聯邦制的國家了。雖然馬克龍沒有具體說明共同預算的資金來源和歐元區財長的職能,更沒有提讓德國人揪心的債務共同化,但方向無疑是明確的:把歐洲聯盟變成歐洲合眾國。
馬克龍的雄心能實現嗎?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雖然歐洲一體化是一次充滿想象力的制度試驗,但仍然是有歷史經驗作為參照的。美國從英屬北美的13塊殖民地發展成為一個聯邦制合眾國,這個過程為歐洲一體化提供了歷史坐標。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的獲獎演說題目就是《美國的昨天,歐洲的今天》,從美國獨立后財政一體化的歷史去展望歐洲的未來。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陸會議批準通過《獨立宣言》之時,這13個殖民地對未來的期許并不是要像當時的英法一樣,成立一個統一的國家。獨立戰爭勝利后,成立的是一個邦聯政府,每個州都擁有自己的主權,當時的美國邦聯,權能遠不如今天的歐盟。直到1787年制憲會議后,美國才有了一個形式上的聯邦政府。
但直到19世紀,美國聯邦政府預算在和平時期的開支一直維持在1%-3%的水平,每個州所使用的貨幣也是五花八門,到了19世紀60年代才有了統一的美元。美國真正實現財政的統一是1929年“大蕭條”的結果。
羅斯福實施“新政”,啟動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來刺激經濟增長,政府支出大規模擴展,這讓在聯邦層面建立統一的財政成為必需;而為了解決大規模失業問題,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這些措施真正實現了各個州之間的轉移支付;銀行業聯盟也是在這時建立起來的。
可以說,美國從建國到真正實現財政一體化,花費了將近160年的時間。如果以美國為參照的話,今天已經擁有了統一貨幣,且正在建設銀行業聯盟的歐洲,成績還算說得過去。(原標題:馬克龍重建歐洲的雄心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