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APP在版權戰場上的廝殺有了新的進展。9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阿里音樂共同宣布重磅消息,雙方在音樂領域再度牽手,達成音樂版權轉授權合作。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將獨家代理的環球、華納、索尼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與YG娛樂、杰威爾音樂等優質音樂版權資源,轉授至阿里音樂,曲庫數量在百萬級以上,同時,阿里音樂獨家代理的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音樂版權也轉授給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該部分曲庫數量未披露。
直觀來說,往后五月天、林宥嘉、田馥甄、李宗盛等歌手的歌曲都能在騰訊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款客戶端聽到,而BIGBANG、周杰倫等歌手歌曲也會向蝦米音樂用戶同步開放。對于用戶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聽個歌也要輾轉于多個APP之間的糟心體驗終于到頭了。
騰訊和阿里的此次合作,多少令人有些詫異。畢竟在此之前,騰訊音樂和頗受用戶青睞的網易云音樂就版權問題已經展開了對話。即便沒有選擇牽手阿里,或許騰訊與網易云的合作也不會太遠,多方混戰的局面始終需要一個平衡點。如果始終保持各大平臺僵持不下的局面,那么互聯網在線音樂將面臨的是整個行業的危機。軍備競賽式的版權購買、相互掣肘最終帶來的是行業生態的惡化。
而且,在版權割據時代里,用戶體驗重度受損恐怕是帶來的最大惡果,最有可能導致的是用戶大規模放棄在線收聽,轉而選擇下載收聽,或是選擇盜版音樂。所以,在各大平臺以版權資源為核心開戰的狀態如果一直延續,最終將發展為整個行業的倒退。
與此同時,混戰的階段性結束,也意味著基于版權邏輯基礎之上的音樂付費時代已全面開啟,但這恐怕并不意味著原創音樂人迎來自己的好時光。
版權是保護音樂人和音樂作品的基石,但今天推動整個行業正版化發展進程的卻是從來不創作不生產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也有業界人士擔心,在騰訊、阿里、百度和網易云的多方混戰中,不知不覺,版權費已經飆升至壟斷局面,BAT(B=百度、A=阿里巴巴、T=騰訊)+網易的大船,在版權江湖中憑借雄厚的資本不斷擴展疆域。但這樣猛漲的版權經濟鏈上,創作者本身處于最底層,真正到達原創音樂人手中的利益在版權持有者的利益對比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用戶在平臺上付費收聽和下載的版權作品,但錢卻并沒有真正支撐原創音樂人。
版權大戰在阿里和騰訊的強強聯手中告一段落,但并不會永久和平,因為唱片公司出售的音樂版權期限一般在兩到三年,平臺基因決定了對獨家版權的壟斷利益的渴望。或許很快硝煙即將再起。
在實體唱片沒落的今天,消費者似乎除了各大音樂平臺沒有其他選擇,這也決定了平臺對音樂版權的壟斷地位。在上游創作者到平臺發行方再到消費者這條產業鏈中,最強勢的已然是平臺。(原標題:音樂版權合作應讓創作者和用戶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