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故宮的精彩展覽常常成為話題,比如九月先后開展的《趙孟頫書畫特展》和《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就引起廣泛關注。《趙孟頫書畫特展》的難得在于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還從上海博物館等處借展了重要作品,總共有上百件展覽,可以說是觀賞、研究這位偉大畫家名跡巨作的最好機會。《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策劃可能沒有趙孟頫展那樣耗費精力,但因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出場,依然有不少人還是前去欣賞。這或許和陳丹青先生去年在視頻節目《局部》中的大力介紹有關——他對此畫的講解讓上百萬觀眾對這位北宋青年畫家的創作有了新的認知。
對比起來,其實在趙孟頫生活的元代,雖然文人宣稱這位以書畫知名的高官“榮際王朝,名滿四海”,其實可能僅有以北京、杭州為中心的幾百幾千位愛好書畫的精英文化人知道趙孟頫這個名字,最多也不會超過幾萬人。直到近代的大眾教育、大眾傳播發達以后,趙孟頫這個名字才廣泛為人所知。他的名字寫入各種課本、圖冊中,變成了所謂的“文化常識”。到了今天,有了陳丹青這樣的“懂解員”,更是讓《千里江山圖》這樣的畫在數百萬觀眾眼中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最讓我覺得感慨的就是古今受眾數量的這種巨大差異。趙孟頫如果穿越到當代,運氣好點的話在藝術界的地位應該在靳尚誼和曾梵志之間吧。當然,他那時候入仕為官才是正途,不像現在,“藝術家”也算是高大上的職業了。
趙孟頫、王希孟的作品能得到越來越多公眾的關注,跑著、擠著去看展覽的人多起來,這是好事。大背景是中國城市化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之前看展覽的主要是文化藝術界的行內人,主要是藝術院校師生、藝術愛好者、相關研究者、文化官員等,而上世紀90年代以后愛好藝術的人群規模急劇擴大,包括藝術收藏家、投資者、藝術從業者等都加入進來,圍觀的人更是越來越多。
21世紀以來大中城市受過較高教育、具有一定藝術鑒賞能力的中產階級、白領把參觀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當做日常休閑、消費的一部分。人們愿意花費金錢、時間去欣賞那些自己喜歡、或者聽說重要的藝術展覽、藝術品。老老少少滿世界去看博物館的、進油畫培訓班學習的,都是這些年的新現象。(原標題:網友愛“曬”讓趙孟頫又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