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傳承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在國家對中醫日益重視的大背景下,早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里去,2012年,北京全面啟動了“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
隨著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思考也趨于理性,民眾對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強。但相比于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進校園,“中醫文化進校園”常常會引發爭議。除了一直存在的“中醫粉”和“西醫粉”紛爭之外,也不乏有人覺得中醫與教育本身不甚相關,不宜動輒進校園。
如果僅僅站在升學考試的立場,中小學生學習中醫當然屬于無用之舉。但是,教育本不應局限于分數,更應當擔負起傳承文明和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等重任。因此,從“大教育”的角度審視,“中醫文化進校園”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首先,中醫藥知識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有極大助益。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們學習壓力很大,頸椎病、失眠、肥胖等癥狀普遍。除了缺乏運動鍛煉的時間之外,很大程度上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甚至上了大學,依然深夜擼串喝大酒、學習娛樂不下床,輕則身材走形變樣,重則罹患惡疾。教會學生健康生活,提升學生健康素養,讓“不懂”健康的青少年懂得健康,珍視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實乃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這方面,講究生活規律,強調調和調養的中醫藥,對于緩解疲勞、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等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價值。換言之,讓中醫藥走進校園,不是為了培養小郎中,而是通過科學認知更好地理解健康;不僅是教給他們中醫藥基本知識和技能,更是讓他們學會在與天地共和、與四時同序中健康成長,以心理和情志統帥身體四肢,以養生來強體,學會在身心的和諧及人與社會的和諧中健康成長。
其次,“中醫文化進校園”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們的中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
“蒙以養正”,民族文化傳承的根基和希望在孩子。中醫藥文化蘊含的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價值取向越來越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和接受,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具有豐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學內涵。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是道與器、科學與人文、技術與哲學的完美結合。中醫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深度契合,有古代仁人志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宏偉人生觀,也有綿延五千年的“天人相應”“陰陽平衡”“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等核心哲學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抓手和路徑。
基礎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精粹的責任和義務。有針對性地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發揮其在青少年潛能開發、人格培養、道德塑造等方面潛在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增進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有助于延續中華文化基因,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原標題:小學開設中醫課,不是為了培養“小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