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和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第110期“鴻儒論道”論壇上,闡述了他對弱勢美元背景下全球和中國經濟的展望。
同時,沈建光接受了《中國房地產金融》的專訪,進一步分析了美元不被看好的原因、歐洲經濟的復蘇情況。
為什么不看好美元走勢
“去年我已說美元是強弩之末了。”沈建光表示。
從最新數據上看,美國財政情況的確不容樂觀。今年美國經濟一季度增速下滑,二季度增長有所回暖,但整體情況依舊低于預期,IMF也隨之下調了對美國經濟的預測。其次,美國經濟地位也在下降,GDP總量占全球的比例從本世紀初的三分之一,下降至如今的22%,整體趨勢都決定了美元不會太強。
而為什么美元持續走弱,不被看好,沈建光提到了主要三個原因。
首先,美聯儲加息,但美元未必升值。從理論分析,美聯儲加息,通過息差的變化影響資金流入,從而推高美元,這一邏輯是支持美元升值的。但沈建光認為,理論往往和實際不一樣。“我做過一個研究,把美聯儲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七次加息周期都進行了統計。這個階段內,美聯儲的加息幅度總是特別大,甚至有一次性加15個基點的情況。但是,加息之后,美元沒有一次是增值的,都在貶值。”加息之后美元必須升值,只是大家根深蒂固的一個觀點,未必準確。
“包括今年,美聯儲四次加息后,美元還是跌,從100降到93。在過去的統計中,只有兩次短期加息,帶來美元升值了。但這兩次例外地短暫走強,反而使得經濟難以承受,讓美國陷入危機,最后美聯儲不得不扭轉政策,轉為降息。所以這次,如果超預期進行加息,美元大幅度升值,還將面臨經濟衰退和崩潰的結果。”
第二點是美元的周期性規律預示其見頂。“我發現,每次美元走強或走弱階段,都是五六年的時間。第一次是五年多,第二次美元周期六年多。而這次周期,從2009年美元開始反轉的低點起算,已經有八個年頭,所以從周期的角度來看,強勢美元也已經快到達盡頭。”同時,根據沈建光的統計,每輪周期,美元的漲幅都在逐步收窄,峰值在逐步下滑。
最后一點,“去年大家對美國、對特朗普過分樂觀。”然而,特朗普的醫改提案失敗,稅改推遲,基建投資面臨高漲的債務堆積的制衡,以及接二連三的政治丑聞都使債臺高筑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國共兩黨之間的內斗也在呈現日趨緊張的狀態,這些不確定性都會對美元形成沖擊。
市場對美國普遍樂觀,對歐洲比較悲觀,是國內大部分人的觀點。而沈建光卻不這么認為,非美元貨幣的積極表現,尤其是歐元的復蘇走強,也是他不看好美元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洲經濟復蘇超預期
“這段時間我對歐洲比較看好。”今年六七月,沈建光到訪了歐洲,跑了17個城市,與近50家歐洲大型企業的投資總監、財務總監進行了會面。過去,他也曾在歐洲待了十幾年,坦言可能有對歐洲的傾向性。但是根據其前不久的親身所見所聞,沈建光表示依舊對歐洲市場持有樂觀態度。
“去年歐元區GDP增速是超過美國的,今年上半年還超過美國,從GDP角度來看還在往上走。這是我為什么看好歐洲,我認為這是一個美元長周期,而不是短周期。你看IMF今年只調低了美國增速。”
的確,從數據來看,今年歐洲大陸PMI指數反彈,失業率整體下降,一季度GDP季率終值為0.5%,年率終值為1.7%,都高于美國同期表現。作為美元指數的最重要權重,歐元的積極表現制約美元。
以經濟形勢最為樂觀的德國為例,去年德國財政收支全年盈余高達237億歐元,創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最高值。另一方面,德國6月份失業率為5.7%,繼續保持在歷史低位。加之其工業和地產業也都十分強勁,房價上漲,財富效應慢慢產生,國家財政擁有著巨大的財富空間。(原標題:沈建光:美元已是強弩之末 兼論中國經濟新周期與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