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及相關部門對民營資本進入養老市場的大力提倡,養老產業將步入“黃金時代”。放眼國內,包括萬科、恒大、泰康等知名地產、保險企業早已布局該領域。但目前,行業面臨的難題是,不少企業基本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養老產業盈利性問題正在困擾行業的發展。
對于如何破解行業盈利性難題的問題。9月15日,在成都舉行的養老服務與介護技能融合發展座談會期間,康源美宏CEO王力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外,國內企業還需要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創新,在業務上打組合拳。
養老機構面臨盈利難題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在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達到2.3億,占總人口的16.7%。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也使得養老服務的巨大缺口開始凸顯,養老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中泰證券8月18日發布的一份研報預計,2020年國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7萬億元,2030年超過30萬億元。
然而,現實又是另一回事。“養老機構營運狀況我們有調查,50%持平,30%虧損,20%雖然是盈利的,但也是微利的。”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今年8月在2017中國老年經濟與金融年會上表示。
實際上,目前A股,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布局了養老服務領域。相關財報數據顯示,情況并不容樂觀。以宜華健康(000150,SZ)旗下親和源為例,在養老服務擁有逾10年經驗的親和源仍然還在為實現盈利而努力。今年上半年,親和源實現營業收入5563.37萬元,虧損827.43萬元。而此前親和源2014年~2016年已經連續三年虧損。
雙箭股份(002381,SZ)旗下桐鄉和濟頤養院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00.17萬元,虧損277.97萬元。而新三板掛牌公司朗高養老(839367,OC)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2.84萬元,同比下降73.44%。
養老企業仍在探索盈利模式
針對目前養老機構盈利模式的情況,王力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目前,國內養老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大家正在找規律、破題;要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可能還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
那么,如何破解養老行業的營利性難題呢?王力宏認為,首先是養老企業,必須要規劃好自己的商業模式,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內外同行的先進經驗。據其介紹,國外部分養老企業的利潤率可達到30%左右,國內也有一些做得比較久的養老機構利潤率也可達到20%以上。
其次,在業務設計上要打組合拳。因為單一服務或者產品,在目前高成本的情況下,是很難盈利的。另外,在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上,需要有跨界思維。要運用現代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來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王力宏認為,除了常規服務,也可以為特殊老人或者高消費老人提供一些定向定制化服務產品,如心理咨詢疏導,營養配餐,診療服務等。最后,政府在從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也會很大作用。(原標題:國內養老企業賺錢難三成虧損 業內:業務設計上需打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