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5.2%,同年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美國人口規模排名前四的城市對應的占比分別為51.5%、37.0%、24.9%、22.6%和14.7%。
首先,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新一線城市有助于疏解現有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城市壓力;其次,一線城市在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具有資源集聚的優勢,第三產業占比較高,所創造的就業崗位較多。明確新一線城市地位與建設方向,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資本的進入;最后,根據姚余棟-管清友梯形城鎮化理論,只有打造一批新一線城市,走“梯形”(多個首位城市)城鎮化道路,才能既提高城鎮化人口容量上限,滿足中國城鎮化發展需求,又防控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樓市泡沫問題。
其次,打造新一線城市,有助于打破現有一線城市的人才、資源壟斷格局,通過輻射效應,以點帶面,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新的一線城市形成后,將成為區域增長極,打破現有四個一線城市的競爭優勢,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形成的“四大經濟板塊+三大支撐帶”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通過建設以新一線城市為基礎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將釋放巨大的需求,有利于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打造新一線城市絕不是放棄二、三、四線城市的發展,而是要發揮新一線城市在區域發展上重要的中心作用,拉動二、三、四線城市進一步發展,形成更為合理高效的發展格局。
再者,打造新一線城市首先能有助于補短板。新一線城市建設會帶來人才與資源的集聚,增加服務供給,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還能幫助去產能。短期來看,新建和升級基礎設施,會增加對上游產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的局面。中長期來看,新一線城市經濟活力的釋放和周邊地區的發展可擴大總需求,提高相關產品的產能利用率。
必須要在新一線城市落實共有產權房、租售同權等新的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政策,保證更多的人住進新一線城市。這樣既能平抑目前一線城市的房價,又能帶動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這是打造新一線城市的重要意義。(原標題:重塑中國經濟新動能需要一批新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