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家長簽字,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嚴格說起來,這并不是什么新聞。早在去年1月,浙江省教育廳就發布了《關于改進與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規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教師布置的作業或糾正孩子的作業錯誤,不得要求家長通過網絡下載并打印作業。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并簽字,顯然屬于《指導意見》的禁止事項。這么來看,金華這所小學只不過是在依規行事。
孩子的“家庭作業”就不該變成“家長作業”,對此大家應該有共識。對照一下我自己上學的經歷,學校從來沒有要求“家長檢查作業”,更談不上叫家長簽字了。拋開這種共識不論,為什么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如今反而成為了一種慣例,甚至需要地方教育部門專門發文禁止?這里面的癥結以及原因,恐怕主要還得歸結于學校和老師。
我見過鄰居孩子的作業本,本子上專門標注了家長簽字的位置。給我的感覺是,這有點像家長自己每天上下班,需要打卡報到。如此一來,給人的觀感是,家長送娃去上學,等于一家三口(孩子加上爸爸媽媽)都要按時完成“作業”。這無疑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同時確實也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反正作業有老爸老媽兜底,從而慢慢流失掉獨立完成作業的心氣和勁頭。
當然,一些家長之所以“干預”孩子的作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孩子有些家庭作業太過“名副其實”———單獨依靠孩子一人不足以完成,必須依靠整個家庭成員的力量。比如一些高難度的手工活動,我見過幼兒園老師萬圣節前布置的作業,需要自己動手做一個南瓜燈。還有一些作業明顯超出教學范疇,有些數學題,看起來簡單幾個數字,其實是奧數題,整個家庭都對付不了,甚至要求助“外援”。
由此可見,“家庭作業”之所以變成“家長作業”,關鍵的一點是難度偏大。而在國外,作業難度通常不會太大,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家庭作業非常簡單,比如日本會要求孩子按時作息、注意保護牙齒等。另外一些作業,則多與戶外活動或培養動手能力有關,比如識別當地的樹木,收集石頭、樹葉、貝殼標本,烘焙,做模型等。此外,一個擺不上臺面的原因是,除了偷懶外,可能不乏一些老師,平時教學有所保留,布置作業時則提高難度,從而為課外輔導培訓圖利“蓄勢”。
因此,我認為在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這三方中,要叫停家長檢查作業并簽字,最關鍵的還得看學校:一方面要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不能將其轉嫁給家長,另一方面,也該防止家長檢查停止后教學可能出現的滑坡。(原標題:“家庭作業”就不該變成“家長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