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區委書記牛穎建利用微信與基層民眾交流,成了當地的“網紅”。據澎湃新聞報道,牛穎建現在有30余個微信工作群,微信好友1300多位。他說,“我的接觸面特別大,信息源特別多。很多老百姓和下屬單位的一般工作人員都是我的微信好友,有的在群里跟我反映問題,有的直接點對點。”
有傳播學者稱,因為志趣愛好接近,微信朋友圈越來越成為一個個具有排斥性的閉合圈層。“好友”們在里邊自得其樂,世事“于我何有哉”。
不過,像峰峰的牛穎建書記,顯然就把“朋友圈”當成了一個深入群眾、了解基層的大平臺。老百姓可以點對點地反映問題,基層人員可以直接“越級”匯報,而書記則通過“朋友圈”,直接感受到社情民意、人心冷暖。這樣一竿子插下去,自然都是真實的生活樣態與鮮活的市井人情。
能做到這些,固然與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有關,一個“朋友圈”就可以聚合各種人員,并迅速成為一個傳遞信息、表達訴求、釋疑解難的輿論場。特別是對于特定的生活場域而言,小小的微信朋友圈,往往會釋放出強大的動員、組織能量,并迅速形成行動力。
此外,也離不開領導干部本人與時俱進的意識與行為。盡管當下信息傳遞的速度、規模以及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完全有別于傳統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線性傳播,但仍有一些領導干部習慣于過往的固化方式,不愿意、不能夠俯下身子,翻一翻朋友圈,瀏覽一下網頁,而依然高度依賴層層匯報、層層批轉。
從峰峰的情況看,關注“朋友圈”已成氣候。在峰峰,各級組織利用微信、短信、網絡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已成為一種常態。不只書記沒事就看“朋友圈”,發現問題就盯住不放,當地領導及各黨政機關多年來特別重視通過微信發現問題、調度工作,其“峰峰發布”微信號在河北省政務微信中也名列前茅。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扁平化”的治理模式。上下之間既無“中梗阻”,民意就不會沉沒,也不會在某些環節堰塞;而政令也會暢通無阻,直接傳遞到每一個老百姓那里。即便中間有些不解、有些抵觸,也會因為及時的交流溝通,而得以消弭。
政府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往往也正建立在信息公開透明、管道便捷通暢的基礎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書記的“朋友圈”群眾好友越多、身份越多樣,則機構就會越耳聰目明,具體到現實中的治理,就會越有效率、有針對性,也會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原標題:領導干部的朋友圈,就該多些“群眾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