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于管理,一些高校紛紛推出了科技感十足的簽到方式。
該校從9月18日開始對大一、大二學生實行刷臉打卡簽到,不打卡將被扣分。但現實是,幾千名學生只有4臺打卡機可用,學生們為此排起了“堪比春運搶票”的長隊。校方此舉也被學生們調侃為“晨讀五分鐘,打卡兩小時”。當天中午,學校官微發布通告稱,新的刷臉打卡的方式還存在不足,將于19日起恢復原管理辦法。
刷臉打卡制度僅執行一天就被淘汰,無怪有網友說,這不是“刷臉”,是“打臉”。最明顯的,幾千名學生用4臺打卡機容易“堵車”,是正常人都不難想到的。校方在制定刷臉簽到制度時,為何會想不到這一層?
不考慮實際情況、輕率引進打卡神器,暴露了管理者決策的隨意性。但更值得追問的是,督促大學生晨讀、晨練,真的需要動用人臉打卡機么?
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一直頗具話題性,高校的做法也頻頻引發爭議。就拿點名來說,前段時間網上曝出了大學教授點名的各種手段,有拿指紋機的,有對照片的,甚至還有聲音辨別的……從過去的點名、簽到,再到今天的指紋機、刷臉機,時代不同了,但問題的核心沒有變:那就是如何把逃課學生拉回課堂。
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為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出發點是好的。但到了大學,還把大學生當小孩子,大學校園當托兒所,從作息時間到發型、穿著,事事都要管,老師太累,學生也不一定領情。
從這個角度講,簽到本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刷臉打卡等看似“炫酷”的簽到方式,更是跑偏了方向的“創新”。對于高校而言,與其大包大攬或采取強硬的“一刀切”式管理,不如將心思花在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如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等方面。畢竟簡單粗暴地“管”,永遠抵不上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其主動參與的效果好。
通過技術手段,簡單地把學生逼回課堂、操場,但人到心不到,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嚴格考試、嚴審畢業論文,做到不合格的“一個都不放過”,這些是更治本的手段。(原標題:刷臉簽到垮掉,高校咋還在為學生逃課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