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自己保持冷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要把團體因素納入考慮時,就更加困難。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一書中提出“傳統智慧”一詞,他表示,我們往往重視自己認識、熟悉、有安全感的事物,并慣于尋找能夠證實我們既定觀念的信息,同時抵制挑戰主流世界觀的信息。他甚至戲謔地寫道:與其迷失在各種思考之中,倒不如相信胡言。我們天生便存在偏見,同時非常抗拒風險,各種思考的確會對我們造成威脅。此外,我們又可將“傳統智慧”叫做“團體迷思”,這一說法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爾芬·詹尼斯于1972年提出。
團體的壓力會導致“頭腦效率、現實驗證、以及道德判斷”退化,因而造成團體思想的迷失。團體越趨于同化,便越容易出現這種思考退化。我想一個團體的智商等于“個人最高智商”除以“成員人數”。恰巧,有科學證據證實了這種影響。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加里蘭研究所的科學家于2012年發現,當個人被分配到團體當中之后,其智商可能會暫時變低。麻省理工學院的湯姆·馬龍教授的研究顯示,團體成員的智商并不能代表團體的智慧。另一方面,馬龍發現,團體智慧(即團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隨著團體中女性人數的增多而提高。
這一發現把我們引向一項生理因素——荷爾蒙。荷爾蒙會影響我們處理偏見的能力。當我們承受壓力時,人體生成的皮質醇、腎上.腺.素和睪.丸激.素增多,激發即時反應,但同時不利于邏輯和創造性思維,也令我們無法預見短期行為所導致的長遠后果。由于女性的睪.丸素低于男性,因此這些由壓力造成的消極影響在女性身上沒有那么明顯。除此之外,焦慮情緒也對我們不利。過度重視短期“威脅”,使人在承受壓力時更容易變得焦慮;相反,眼光放長遠能夠減輕焦慮情緒。若要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則必須意識到自身的偏見。
在金融市場中,我們經常談到“共識”的問題。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哪種情況令你最感舒適:當你的觀點與共識相近的時候,抑或與共識相距甚遠的時候?顯然,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共識,但這將有損市場效率。如果大家觀點相同,大家都想同時買入或賣出,沒有人愿意反其道而行之,市場便失去了流動性。經濟.危.機時,情況便是如此,正如我們在2008年所經歷的。個人的固有偏見加上團體的迷思,便是金.融.泡沫的成因:在群體中的舒適感令大家對現實驗證變得遲鈍,而大家一起犯錯時,似乎比只有自己做對了更令人安心;盡管我們大家都知道,多樣觀點并存,對金融市場良好運行非常必要。
最后,芷瀅列出“避免事項”清單,希望幫助大家自救:
1.不要百分百地相信自己的一切想法
2.不要經常重新評估你的投資
3.不要為了獲利止損而轉移目標
4.不要隨波逐流,跟隨大眾過晚入市
5.不要因為其他人賣出而跟著拋售
6.不要忘記你的長期目標
7.不要全然相信最近聽說的資訊,要查清事實
8.不要被壓力擊垮,休息一下,稍后再來
9.不要擔憂,現在困擾你的事,長遠來講可能并不重要
10.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比團體聰明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沒有不賺錢的投資,只有不成功的做單!是否賺錢在于買漲買跌時機的把握,賺錢靠機會,投資靠智慧,理財靠專業。無損時代——芷瀅伴你同行!
文/黃芷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