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軟著陸
不知道為什么,現在能看到的信息全是對日本大泡沫破裂后的恐懼感,或者講日本泡沫后社會的消極影象,看到這種論調我總是十分不解。
1995年,房地產崩盤四年后,日本人均GDP還是美國的1.5倍。
就是到了2018年,美國人均GDP為6.25萬美元,德國4.8萬美元,日本還是4萬美元,韓國是3.2萬美元(這些年韓國是真的猛,直到2019年第一季度才開始下滑),中國是9900美元左右,日本依舊是亞洲大國里最高。(太小的國家不算)
30年過去了,日本經濟依然屹然不倒,雖然說這三十年日本確實在原地踏步,但日本這三十的國民生活水平依然是亞洲最好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所有公司市值占全世界45%這樣浮夸的數據掉下來,在半導體被韓國搶下江山后,還能保持這樣的經濟水平,說日本悲慘,不如先反省自己。
和唱衰日本經濟的主流觀點不同,我認為日本經濟在經過美國貿易戰的瘋狂打擊和股市房市崩盤后,其實是軟著陸了。
日本在房地產泡沫后創造了兩大奇跡:
一是在海外再造一個日本,到2017年,日本在海外凈資產為1000兆日元,約為58兆人民幣,27年蟬聯世界第一(海外凈資產第二名是德國),據大型顧問公司RECOF統計,光2017年度日本共有687件海外企業合并或收購,金額達5100億元人民幣。日本海外GDP是本土的1.5倍,所以本土就算負增長,依然能保持穩定。
二是日本一直將擁有先進的制造業做為國家根基,在湯木路透評選出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里,日本以40家企業數量排在第一,美國也只有35家,其中松下公司由傳統消費電子已轉型到汽車電子、住宅能源領域,夏普轉向機器人、健康醫療,索尼轉向高精攝像等等,2017年,美國全年研發投入是4960億美元,占全球研發投入的26%,中國全年研發投入是4090億美元,占全球的21%,已經降到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研發投入還能達1670億美元,可見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的政府和企業債務擴張,大量投入到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中,最后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術體系和全球領先的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