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目前,A股市場披露回購事項的公司數量合計已經超過200家,數量和密度較之前明顯增加,形成最新一波“回購潮”。
若從提議回購的統計口徑來看,8月16日至目前不到10天的時間里,超過60家公司披露提議回購公告,為史上最密集的一波“提議回購潮”。
不到10天披露回購事項公司超200家
提議回購公司超60家
8月24日晚間,川環科技公告表示,公司于 2023 年 8 月 24 日收到公司董事長文琦超提交的《關于提議四川川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的函》,文琦超提議公司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回購的公司股份將用于股權激勵及(或)員工持股計劃,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不低于人民幣 1000萬元(含),不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含),回購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
當天另一家上市公司錦浪科技也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王一鳴《關于提議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的函》。王一鳴提議公司以自有資金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已發行的部分人民幣普通股(A 股)股票,回購股份的價格不高于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回購決議前 30 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 150%,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不低于人民幣5000 萬元(含),不超過人民1億元(含)。
川環科技和錦浪科技的上述公告,只是近期A股市場上市公司回購公告明顯增多的縮影,實際上,近日A股市場已經形成一股新的“回購潮”,相關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表示擬進行股份回購,或積極推進股份回購事項。
不久前,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時,提及“股份回購是國際通行的維護公司投資價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豐富投資者回報機制的重要手段,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鼓勵有條件的上市公司積極開展回購,督促已發布回購方案的上市公司加快實施回購計劃、加大回購力度,及時傳遞積極信號”。
Wind數據顯示,8月以來披露回購事項(注:此處包括提議回購、回購預案、回購進展等事項)的A公司數量接近400家,這其中披露股東回購提議和回購預案的公司合計超過140家。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梳理發現,本輪提議進行回購的公司數量開始明顯增多大致是從8月16日開始。統計數據顯示,8月16日至目前,披露回購事項的公司數量合計已經超過200家,形成最新一波“回購潮”。
若從提議回購的統計口徑來看,8月16日至目前不到10天的時間里,超過60家公司披露提議回購公告,更為史上最密集的一波“提議回購潮”。
“回購潮”與市場走勢有關系嗎?且看歷史復盤
歷史上,上市公司“回購潮”與A股市場走勢是否有一些關系?
數據顯示,若按披露提議回購公告的公司數量來計,在此番“回購潮”之前,上一波上市公司密集提議回購的情形出現在2022年10月中下旬,當時也正值A股市場連續調整之際,雖然上述一連串提議回購公告未能很快阻擋住A股市場跌勢,但不久后的當年11月開始,A股市場即迎來反彈,當年11月上證指數的月漲幅接近9%。
幾年前東莞證券發布的一篇關于A股股票回購的專題策略報告指出,回購潮具有市場相對底部特征。從數據上看,該機構認為,A股走勢與股票回購規模并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回購潮短期并不能立竿見影扭轉大盤下跌的趨勢,僅有止跌效果。但鑒于歷次回購潮流均處于市場階段性的相對底部階段,回購潮的出現被視為市場相對底部的參考指標之一。
華福證券近日在策略報告中回顧了我國整體回購發展歷程,并結合整體市場行情,指出回購相關政策調整時點多見于市場底部時期:
2005 年,上證指數一度跌近 1000 點附近,在此階段,國家積極修訂《公司法》,增加回購情景,并由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回購社會股票管理辦法(試行)》,穩市場決心可見一斑;
2008 年金融危機使上證指數一度失守2000 點,證監會同年出臺《關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的補充規定》,給市場注入了活力,使得市場再度轉牛;
2018-2019 年的環境整體震蕩,國家再次修訂《公司法》中回購專項條款,并修訂《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實施細則》,股份回購進入高速發展時代。
而近期證監會答記者問,又再次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給予了支持。
華福證券上述策略觀點認為,回顧歷史,A股的“回購潮”基本和“市場底”如影隨形,“政策底”領先“市場底”出現,判斷7.24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政策底”,“回購潮”能夠加速確立“市場底”。未來隨著“活躍資本市場”政策的持續發力,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會再度提升。
方正證券近日的策略觀點認為,“回購潮”將進一步夯實“市場底”,A 股繼續“降維進攻”。2018-2019年“市場底”,券商搭臺,成長唱戲:券商反彈 80%左右,地產鏈階段性機會,民企科技制造中長期超額收益(半導體+新能源車鏈 2019 年-2021 年資本開支顯著擴張)。方正證券上述策略觀點判斷,2023 年“市場底”即至,高質量發展“調結構”仍將是全年主線,券商搭臺,成長(新能源車鏈/AI 算力基建)唱戲,央國企也有望成為結構性“寬信用”新方向。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