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銀監會日前發布了《商業銀行新設債轉股實施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除了嚴格規定債轉股的相關程序之外,明確要求實施機構不得對四類企業實施債轉股:扭虧無望、已失去生存發展前景的“僵尸企業”;有惡意逃廢債行為的失信企業;債權債務關系復雜且不明晰的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助長過剩產能擴張和增加庫存的企業。
征求意見稿對商業銀行債轉股實施機構的設立、變更與終止,業務范圍和業務規則、風險管理及監管管理等方面都作了細致的規定,幾乎涵蓋了債轉股的所有內容。因此,大可把這份征求意見稿視同向全社會亮明債轉股真實意圖及吹響銀行債轉股的集結號。
征求意見稿敲定了債轉股的總體原則、實施機構操作守則,為債轉股的安全性設定了明晰的風險管理框架:規定銀行債轉股只能通過實施機構推進,銀行不能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規定收購銀行債權不得接受債權出讓方銀行及其關聯機構出具的本金保障和固定收益承諾,不得實施利益輸送,不得協助銀行掩蓋風險、規避監管要求;要求實施機構建立組織健全、職責清晰的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內審部門風險管理職責分工,建立多層次、相互銜接、有效制衡的風險管理機制。所有這些制度的細節設計,意在確保債轉股不發生偏向、不產生風險、不出現經營亂象。
不過,在筆者看來,征求意見稿最大的亮點在于銀監會開出了十分明確并非常具有現實針對性的不得對四類企業實施債轉股的“四禁藥方”,這應是征求意見稿的重中之重,或者說是確保債轉股能否運行在規范軌道上、能否有效化解債轉股風險、能否確保債轉股成功的關鍵“內核”。沒有“四禁藥方”,債轉股有可能出現偏差,甚至有可能將債轉股引向歧途。
首先,“四禁藥方”最大的社會效應在于可消除全社會對銀行債轉股的擔憂,向社會釋放了正確推進債轉股的強烈信號。自中央政府推出債轉股政策后,社會各界擔憂債轉股會成為國有資產流失或實施利益輸送、滋生貪腐的暗渠。而“四禁藥方”無疑封堵了銀行債權被廉價出讓及企業資產被嚴重低估等空間,能在最大限度上確保銀行債權和企業資產安全,也為債轉股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石。
其次,“四禁藥方”可在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內消除債轉股過程中的道德風險,讓銀行和實施機構把住債轉股金融活動的底線,更可避免讓不符合實施債轉股企業蒙混過關。銀監會這一藥方還詳盡描述了能否債轉股的企業情形及性質,為準確把握債轉股企業提供了工作指南和行為準則。
復次,“四禁藥方”能在更高層次上確保債轉股質量,為債轉股營造良好的操作環境,可避免更多不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負債通過債轉股方案得到隱匿,也可制止銀行急欲將全部債權風險轉嫁給企業的做法,能有效守住債轉股質量“生命關”。規定四類企業不能債轉股,實質上等于對那些該被淘汰出局的企業封死了生存通道,以消除在債轉股中可能出現的人為干預,確保債轉股企業分辨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使債轉股能按照市場化操作方式如期推進。
再次,“四禁藥方”能有效推動企業供給側改革,確保國家整體經濟結構有效調整,尤其對當下推進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將起到積極催化作用。讓那些債務纏身、已無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國企“壽終正寢”,可騰挪出更多金融資源、更大發展空間或機會給新興實體經濟,讓新興戰略性產業獲得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為我國產業經濟結構調整開拓更大的空間,更能為社會金融生態優化及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發揮關鍵作用。
另外,“四禁藥方”也是治理解決我國金融及經濟領域存在的各種矛盾,提振實體經濟的有效藥方。因此,杜絕這四類企業假手債轉股咸魚翻身,正是從源頭上遏制了可能的金融風險蔓延,金融資源才有可能真正盤活,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才有望真正得到解決;我國企業生存的優勝劣汰機制才會自發運行并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競爭生態才能得以修復,并由此催生更多新興實體產業。如此,實體經濟振興就有了可靠的基礎,中國經濟就能真正企穩回升。
債轉股正在提速,若想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可度,還須打破銀行業自唱自演的局面,因為債轉股實施機構與債轉股銀行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銀行作為主出資人難免不對實施機構日常經營行為形成“非正常干預”。而且基于銀行的一貫的強勢地位,不僅會讓企業在債轉股中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話語權,也會讓社會各界擔憂由此可能出現的不公正。因而,筆者希望在正稿中補充這么一條:實施機構不一定非由銀行出資或一定要具體辦理債轉股的銀行控股,其他資產管理公司也可參與并鼓勵社會有資質的金融機構或民間金融組織參與,以此確保債轉股的實施機構能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和更多的市場話語權,更能讓企業獲得公正公平的債轉股“待遇”,為債轉股的順利推進營造寬松的環境。(原標題:莫開偉:“四禁” 化解債轉股風險的關鍵“內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