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含著“金湯勺”出生到飽受詬病,香港創業板一路走來歷經坎坷:轉板機制讓創業板深陷尷尬境地,上市門檻低使得創業板垃圾股盛行,同時全配售制使得港股股權過于集中、股價暴漲暴跌。6月16日港交所發布《有關檢討創業板及修訂〈創業板規則〉及〈主板規則〉的咨詢文件》(以下稱“咨詢文件”)等兩大文件重新定位創業板。
從效仿納斯達克市場未果,到成為主板的踏腳石后一潭死水,此次調整后創業板能否殺出一條血路?一場博弈將打開。
有國際證券交易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創業板發展需擺脫對主板的依賴,同時堅持獨立定位,如此市場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并形成良性循環。但與此同時有市場人士指出,港交所的上市來源多依靠內地,創業板涅槃重生后能否引來傳統內地中小企業還是未知之數。在過往的實踐中創業板之所以淪為雞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內地市場截留了香港創業板的上市資源。
創業板曾“兩度”遇難
6月16日收市后港交所(388.HK)公布了涉及創業板和創新板等兩項重大上市規則改革建議的公眾咨詢文件。在咨詢文件中表示要對創業板進行反思,并建議取消轉板制度并提升創業板的上市標準。
“從1999年成立至今香港的創業板基本上是失敗的?!?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港交所在咨詢文件中亦回顧了創業板的改革變遷:為扶植有潛力的小型公司和創新科技公司,創業板于1999年11月正式推出。然而,隨著科網泡沫爆破創業板一蹶不振,創業板新上市數目及創業板發行人上市后的集資活動亦見減少,此后的9年中港交所和聯交所無不對創業板的定位進行反思,2008年創業板圍繞中小型公司服務,同時就創業板轉板推出簡化轉板申請程序,自此創業板不再是新興及增長型公司上市的另類市場,而是重新定位為公司到主板上市的“踏腳石”。
但隨后的9年中這塊踏腳石并未發揮其功能,反而備受詬病。轉板機制讓創業板深陷尷尬境地。最引入注目的是殼資源被爆炒。
“因轉板容易催生了市場對殼資源的需求,這使得港股中小企業十個倒有八個都在做著‘賣殼求榮’夢,炒殼賣殼一度興旺。”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董事黃立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而在董登新看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簡化的轉板程序使得香港創業板和主板之間界限的模糊,因缺少防護機制和自動分離的機制,垃圾股遍行的創業板很可能使得主板“變色變味”。
飽受詬病的另一原因是——上市門檻低使得創業板垃圾股盛行。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IPO門檻低使得業績不良的中小企業可輕松登陸資本市場,這使得投資者對創業板敬而遠之導致交投不活躍,這又使得使創業板整體市盈率極低——300多只股票中僅有幾十只股票股價高于1港元,因估值低導致中小企業不愿赴創業板上市。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2008年規則修訂時創業板發行人數為189家,到2016年12月31日這一數字僅為260 家。
此外,全配售制(即不設公開招股)使得港股股權過于集中、股價暴漲暴跌,廣受市場和輿論的詬病。所謂配售即由發行人或中介機構向主要經挑選或批準的人士發售有關證券,一般散戶不能購買。市場的共識是在全配售股制下股權只集中在幾個大戶身上,而且這些表面上是“獨立第三方”的股東之間的關系不容易查證,很可能是“一致行動人”,因此他們操作股價極為便利,創業板股價忽而升天忽而落地的現象并不少見。
思及此,港交所重新定位創業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