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美媒稱,在香港股市,中國內地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正日益上升,這幫助推動恒生指數升至兩年來的最高水平,而與此同時中國內地股市正步履維艱。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7月28日報道,通過2014年開通的滬港通,中國內地投資者可以購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這一機制同時允許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內地股市。在滬港通推出時,許多人預計會有大量資金流入內地股市。與滬港通類似的深港通機制也已于2016年年底開通。
而實際情況是,所謂的南下資金的勢頭更猛,尤其是在香港股市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基準恒生指數2017年迄今為止已累計上漲23%。MSCI明晟中國指數累計上漲32%,該指數的成分股是一些在海外(主要是香港和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相比之下,內地股市表現則較為暗淡,上證綜合指數2017年迄今僅上漲4.7%,深圳股市則下跌5.2%。
未來資產基金管理公司聯席首席投資長拉胡爾·查達稱,隨著資金從內地流入香港,一些受內地投資者青睞的港股的估值越來越高。
他說,由于中國內地股市2017年走勢低迷,資金南下意愿強烈,市場或者說股市泡沫就是這么出現的。
報道稱,中國內地投資者對于未在內地上市的中資企業興趣濃厚,推高了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的估值。自從滬港通啟動以來,騰訊的預期市盈率一直位于或高于25倍。
通過滬港通進行的交易額具體數據無從獲知。但香港交易所追蹤的數據反映出了中國內地投資者在香港股市的持股規模。
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中國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持股比例超過10%的香港上市公司有45家。
報道稱,全球投資者并未對中國內地股市展示出同樣的熱情:同一時間內,海外投資者通過該機制持股比例超過10%的中國內地上市公司僅有五家。
根據對交易所數據分析,整體而言,中國內地投資者利用滬港通在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分股的持股比例為4.7%。
市場參與者表示,來自內地的資金是香港股市的一大推動力,盡管內地投資者在香港市場的持股比例仍為個位數。
道富環球投資亞太投資部主管凱文·安德森表示,雖然中國內地投資者對整體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對某些股票的影響可能比較大。
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為例,這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房地產開發商近期宣布以65億美元收購萬達集團的酒店和主題公園資產。中國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現總共持有融創中國24%的股份,該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上漲了兩倍多。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該股2017年至今累計上漲逾50%。內地投資者在該股的持股比例為20%。
隨著香港股市的反彈,分析師指出有跡象顯示香港市場上的保證金融資規模出現上升。
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最新數據,2016年底香港保證金貸款較上年同期增加18%,至1,716億港元(1港元約合人民幣0.86元),較2014年底滬港通啟動時的保證金貸款規模增長54%。
報道稱,在股市上漲時,投資者通常會借入資金來放大投資回報。但如果股市由漲轉跌,投資者就會面臨償債壓力,而如果股價跌破某一水平,投資者會被要求追加保證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