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日前發布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京東一季度凈收入達762億元(約111億美元),同比大漲41.2%;凈利潤14億元,超2016年全年的10億元。這是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來第一次實現單季度盈利,堪稱京東發展歷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從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電子賣場的一個攤位起步,到今天躋身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京東有太多的“第一次”值得銘記:2014年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成功上市的大型綜合電子商務公司;2016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且唯一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互聯網企業,一舉打破中國互聯網企業長期缺位世界500強榜單的歷史……
“京東過去10年的成長靠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關注用戶體驗,為用戶和社會創造價值。”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說,“未來10年,我們要有中國新經濟推動者的使命感、幫助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責任感,更要有代表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榮譽感,將優質的中國商品遞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渠道下沉
到農村尋找新的市場空間
一直以來,農村市場都是消費的短板。一方面,在需求端,由于優質商品匱乏、物流服務落后等問題,農民購買力長期得不到有效釋放;另一方面,在生產端,農產品(000061,股吧)銷售渠道封閉、手段單一,制約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打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渠道,農村電商恰是一個出口。
2014年,京東提出渠道下沉戰略,通過自營的縣級服務中心、密布鄉間的鄉村推廣員以及合作式的“京東幫”服務店在全國鋪開農村電商的基礎網絡。京東的目標是讓農村消費者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優質商品,讓農村的優質農產品更加順暢地走上城市消費者的餐桌。
“京東幫”四川都江堰服務店的李安平是最早一批加入農村電商隊伍的人。他至今仍記得,小店剛開業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走進店里,把一張紙遞到他手里,上面抄著幾個家電型號。原來,老人正在給孫子準備新房,白天坐車轉了縣里好幾個家電城,抄下了每款商品的價格,晚上到他的店里一比較才發現,幾件家電一共能省1800多塊錢。從那以后,四里八鄉的農民漸漸成了小店的常客。
幫助農民更快實現消費升級僅僅是電商的貢獻之一。對農民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銷售升級。這也是京東農村電商戰略的核心——為農產品進城提供平臺與通道。
農產品電商創業者張春明在東北農村長大。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春明接觸到京東的鄉村推廣員,通過互聯網電商把東北大米直銷到全國的想法油然而生。在京東技術、物流等部門的幫助下,2015年秋,“小雞啄米”系列品牌的無公害大米上線銷售。隨著生意越來越火紅,如今線上銷售已占到“小雞啄米”銷售量的80%以上。縣城里的快遞配送員說,現在光他一個人每天發到全國各地的包裹數量就比周邊幾個鎮加在一起還要多。
依托數萬鄉村服務店、鄉村推廣員組成的網絡,京東“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戰略真正下沉到農村,與億萬農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作交融在一起,讓電商紅利切實惠及農民與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