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的炙手可熱令人回想起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畢竟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有40%的漲幅都來自于五大科技公司,也就是人們熟悉的蘋果、Alphabet、亞馬遜、微軟以及臉譜網。
科技股強勁的勢頭能否持續下去?貝萊德亞洲和新興市場股市主管Andrew Swan認為,增供與擴銷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和2018年給科技部門帶來“傷害”。Scale Venture Partners聯合創始人兼合伙人Kate Mitchell認為,科技股股價越來越昂貴,這就是一個風險。
不過,目前關于科技股泡沫并沒有一致的結論。
王昕杰對上證報記者表示,美國科技股股價表現確實相當強勢,但要論及泡沫可能還言之過早。股價創新高確實令市場擔憂,但股價并不是泡沫形成的要素,估值(市盈率)可能才是重要的參考因素。現時標普500指數21.6倍,對比之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市盈率23.1倍。相較于大盤,科技股估值并未大幅高估,但以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較大的100家科技公司為基準的納斯達克100指數25.9倍,資金相對集中于大型股的趨勢則較為明顯。
他稱,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前,微軟的估值為59倍、思科179倍,英特爾126倍,甲骨文公司87倍,而當前的科技龍頭“FAANG”(臉譜網、蘋果、亞馬遜、Netflix、谷歌/Alphabet),蘋果的估值僅18倍,谷歌和臉譜網在30至40倍,僅亞馬遜及Netflix估值上百倍。可以說現在的科技股大漲和對科技股盈利增強的預期一致。
金融業資深分析人士劉駿對上證報記者分析說,表面上,泡沫在股市里的反映是一個市值和賬面價值的對比,但是真正意義上,是股票價值是否符合人們的預期,這既和企業行業的基本面有關,也和人們對企業和行業的預期、態度有關。從信息的來源角度,前者決定了股票的供給(管理層掌握更多企業運行的信息),后者決定需求(投資者是否愿意投資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