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經濟助力的橋梁
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2018年冬,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據官方媒體統計,40年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197.9倍。同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圍繞供給側改革,騰訊提出了“產業互聯網”,阿里提出了新零售,而作為美團CEO王興則提出了“供給側數字化”的概念,助力中國經濟的持續深入發展。
以美團深耕的餐飲行業為例,王興談道:“消費者吃飯的人都是需求側,餐廳是供給側。餐飲行業有很多鏈條,餐廳要往上游去采購,雇服務員,買很多設備等,所以數字化進度相對慢一些。但只有供給側逐步數字化以后,整個數字經濟才完整,整個鏈條才打通。”
美團與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合作的“互聯網+旅游扶貧”項目,將定西土豆加入美團的餐廳供應鏈業務——快驢進貨渠道,并簽下3000噸的采購規模,利用快驢進貨覆蓋全國的供應鏈網絡,將定西土豆提供給平臺上的餐飲商戶。
一方面,幫助餐飲供應服務實現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架設產地和需求之間的橋梁,切實打通了從食品源頭到顧客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美團也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解決扶貧問題。
互聯網是挑戰,也是機遇。在“扶貧”這一目標上,互聯網企業的“精準”扶貧擁有非常大的價值。
例如,阿里巴巴通過打造產業供應鏈、成立合作社、實現人才培養等方式推動扶貧;蘇寧易購集團依托智慧零售模式和資源優勢,實現輸血造血結合、線上線下“雙輪”驅動;騰訊則不斷探索互聯網企業如何助力鄉村發展,嘗試把從零開始的鄉村轉變成移動互聯網村。
點醒沉睡已久的“老字號”
而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國產老品牌雖有珠玉在前,嶄露鋒芒的卻并不多。尤其是過去鼎鼎大名的老字號美食,比如全聚德、同仁堂、東來順、榮寶齋、六必居、狗不理、瑞蚨祥……它們曾經為百姓帶來了美食最初的記憶,卻差點被埋進歷史的深海。
好在互聯網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新鮮事物,也促成了助力老字號新活力這件事兒。有著640年歷史的太原老陳醋企業寧化府靠3人團隊網上賣醋,一年銷售2億元人民幣;五芳齋等老牌食品企業,入駐電子商務品牌后,被跳躍式上升的訂單量推動著形成了“互聯網思維”。
《人民日報》的《老字號也要網上賣》中,成都人張宇的親身經歷,便展現了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時代巨變。
“父親1988年就在成都開了一家烤鴨店,我開始接手生意的時候發現顧客群體嚴重斷層,50歲以上的老顧客是餐廳主力,年輕食客青黃不接,餐廳活力不足。”張宇說,“2012年左右,我發現玩手機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選餐廳都先查大眾點評,我就想著自己家的餐廳也得上網。”
張宇先上線團購,再開通外賣,逐漸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今年7月,他的張烤鴨青石橋店入選2018大眾點評必吃榜,次月餐廳客流量創下30年來新高。而他所代表的,只是當下數百萬老字號的縮影。
作為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通過幫助一個又一個餐廳數字化,來實現整個產業供給側的數字化。
王興說,科技企業不要想顛覆線下傳統企業,要融合發展,助力傳統商家,幫他們數字化;馬化騰說,騰訊無意扮演產業互聯網的“賦能”角色,不會吃掉任何傳統產業的玩家,只求做好工具和助手;阿里通過零售、物流、金融等構建自己的“數字經濟體”。
互聯網公司的主動求變,承擔了中國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和升級的重擔,亦需要參與中國社會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新歷史。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