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油消息面的“熱搜榜”上,沙特和伊朗頻頻亮相:先是“沙特海軍截獲一艘伊朗船,稱其企圖對沙特海上石油設施進行恐怖襲擊”;然后“沙特國王廢除王儲,新任命穆罕默德 本 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為王儲”;而我們的新王儲則發誓要向伊朗采取“戰斗”。
沙特和伊朗同處中東地區,同是產油國,同是OPEC組織成員國,盡管有很多共同點,但可能由于太過相似,兩國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宗派上積怨極深。但在經濟形態方面,兩國卻略有不同。
沙特作為OPEC最大的產油國,石油一直是其經濟命脈,占到其經濟收入的70%左右。近幾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可以說給沙特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背景下,新王儲試圖推動沙特收入多元化,降低財政開支,從而擺脫對石油收入的過度依賴。經濟發展多樣化,落實起來卻有難度。眾所周知,沙特沒有什么工業基礎,首先發展制造業困難較大;旅游業和金融服務業等,有一定空間。但是沙特是一個王室國家,油價未大跌之前,國內福利相當好,多數民眾是吃政府的。后期如果消減福利發展私營經濟,可能國內會有很大一批人需要時間適應這種轉變。再有,王儲易位也讓國內存了不安定因素。
而伊朗在經濟方面,可以說是讓沙特羨慕的。因為伊朗不但是OPEC組織里的產油大國,更重要的是伊朗的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俄羅斯。說到天然氣就不能不提到另一個“熱搜榜紅人”卡塔爾,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三,液化天然氣世界最大出口國。這三個國家在2001年成立了天然氣出口國家論壇,截至目前擁有12個成員國,占到全世界天然氣儲量的70%以上。按照占比來說,這個組織在天然氣界的地位可遠高于OPEC在原油界的地位。
一個在天然氣界野心勃勃地爭奪定價權,一個在石油界的地位卻在逐漸走下坡。除開政治因素外,這種當慣老大后走下神壇的不適估計也讓沙特心里不好受。沙特新王儲主導的沙特阿美明年上市,沙特是致力于提升油價的,而伊朗則一直在拖減產的后腿。本周三OPEC代表指出如果伊朗不參與減產,那么OPEC不會深化減產,導致油價下跌。伊朗后期是否會加入減產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近期卡塔爾的斷交風波讓中東局勢再次緊張,沙特和伊朗在也門大打代理權戰爭,本周一沙特指責伊朗革命衛隊對其離岸油田搞“恐襲”,也被認為與伊朗爆發軍事沖突的先兆。從大局來講,伊朗會比較克制,它不希望跟西方搞僵。兩國不可能直接打仗,更多只是矛盾加劇,是政治和實力對決和利益爭奪,教派也將成為其中一個因素。現在中東地區亂局的一個大背景就是教派沖突,伊朗和沙特各自拉幾個國家搞地區冷戰,他們的敵意在加深,矛盾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