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個月,美國“軟數據”與“硬數據”之間的表現分化,始終是懸在市場交易員心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般而言,業內人士將信心指數等調查類的指數定義為“軟數據”,而將工業增加值等實際數據,定義為“硬數據”,強勁的軟數據是美國總統大選后美股一路走高的重要支撐之一,而美國硬數據則在年內自始至終表現低迷。
然而,在3月末4月初達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后,軟數據目前已開始迅速走弱。甚至到本周,軟數據和硬數據之間的分化局面已被完全抹去。如下圖所示,當前美國“軟數據”甚至竟然已比“硬數據”更為悲慘,然而狂歡正酣的美股卻依然節節攀高。

相比之下,債市的反應倒顯得更為迅速。當前實際債券收益率已隨著軟硬數據的下滑快速走低。

知名財經博客Zerohedge指出,在過往軟數據與硬數據之間的傳導盡管有一定關聯,但并不是每次均成立。如下圖所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藍線)走強就并不意味著個人支出(紅線)會加速。

然而,隨著當前軟硬數據雙雙走弱,甚至更能預測后市經濟趨勢的軟數據表現更為不堪,這無疑將預示著市場的災難或許即將降臨。一旦未來市場焦點從此前的諸多地緣政治局勢等風險事件中擺脫,轉向更為客觀的宏觀指標,此前后知后覺的股市表現,很可能將比債市收益率更為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