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暴跌到24.3%,按照正常的市場波動來推算,估計是無法復原真相的。在查閱了相關資料之后,筆者認為貓眼電影在市場表現的如此之差,無外乎兩大因素,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內因主要源于貓眼電影自身局限性以及戰略性錯誤導致后續一系列麻煩;外因主要表現為缺乏流量入口以及支付平臺的戰爭等。
內因:獨立性匱乏 票補政策不能延續致使用戶流失份額下滑
熟悉互聯網圈的朋友都知道,當新生行業里企業下定決心大規模獲取用戶的時候,一般最傳統的一招就是燒錢圈用戶,這個從當初競爭熾熱化的O2O行業就能看的出來。依靠資本驅動來進行用戶獲取,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迅速圈到規模級用戶,利用漂亮的數據向投資機構輸出所謂的市場價值,從而最大可能性的獲得投資以延續自己的行業先鋒位置。
貓眼電影就是如此,脫胎于美團,采取高舉高打票補戰略,通過不斷燒錢迅速坐到了行業老大位置。據媒體報道,2015年貓眼電影的營業收入為 35,848 萬元,凈利潤為-131,488 萬元,更有人透露,貓眼電影高峰期月補貼近2億。一年虧損13億人民幣,月虧損2億,這樣的貓眼電影讓美團如燙手山芋般無法再拿在手中。
持續虧損讓以餐飲、外賣為主營業務的美團無力承擔,不得不將貓眼拆分,去資本市場獨立進行融資,頻繁融資的失敗,促使新美大不得不將貓眼“賤賣”給光線傳媒。
委身光線并不是貓眼的好“歸宿”,而是彼此更加悲催命運的開始。光線收購貓眼信息一經宣布,市場普遍看衰,光線的股價狂跌不止。而作為上市公司的光線傳媒需要對全體股東負責,缺乏與互聯網巨頭燒錢對抗的實力,剛接手就宣布放棄大規模票補,接受貓眼電影份額的自然縮水。
光線寄希望貓眼用丟失市場來換取盈利的愿望并未達成,據光線傳媒今年1月24日發布的公告顯示,2016年1~9月,貓眼電影實現營業收入6.28億元,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及凈利潤均為-3405.17 萬元。另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貓眼2016年第四季度中主控發行的《我不是潘金蓮》票房亦不及預期,并且有行業人士稱“潘金蓮一役,貓眼輸得很慘。”沒有完成盈利的同時,貓眼市場第一的位置也岌岌可危了。
其實無論在新美大體系,還是在光線體系,貓眼始終都不能稱之為“核心業務”,獨立性的匱乏讓貓眼也始終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做長久以及廣泛的產業布局。靠低票價起家聚集的用戶并不忠實,隨著票補的減少,用戶的流失成了一種必然。
外因:缺乏穩定的流量入口支撐 支付平臺之爭也將加劇貓眼的衰退
這兩天,蘋果針對微信關閉iOS版本贊賞功能一事,引發了互聯網科技圈的熱議,有分析人士猜測,微信公眾號贊賞關閉可能只是表象,背后實際上是微信支付的瘋狂崛起,蘋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蘋果推出的Apple Pay在中國被消費者幾乎忽略,而中國的微信和支付寶初步培育了用戶“無現金”消費社會。
移動互聯時代,作為消費過程中的最后、也是極為關鍵的支付環節,成為眾多巨頭角力的重要戰場。在線購買電影票,低價高頻的特點成為幾大支付平臺奪取流量及入口的重中之重,百度糯米因百度錢包遲遲未形成氣候,在幾大在線票務平臺的競爭中率先掉隊,所向披靡的BAT,在在線票務這個領域,因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的應用普及,如今只剩下了騰訊系和阿里系兩家。想要打造除BAT外互聯網第四極、貓眼的老東家美團,也花了10億人民幣買下第三方支付公司錢袋寶試圖打造自己的支付閉環,可見各家對于支付環節的重視程度。只不過美團這個昏招一直沒做出個樣子,并且得罪了騰訊爸爸,有些得不償失。
騰訊和阿里都屬于具有規模級入口、雄厚資本實力、用戶消費大數據等資源的綜合平臺,可以充分依靠上下游產業鏈資源進行市場攪局,未來“互聯網+電影”的模式,主流競爭的局面一定是“騰訊影業&企鵝影業+微影時代 VS 阿里影業+淘票票”,憑借強大的資金以及線下渠道的優勢,“萬達影業+時光網”有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競爭的攪局者,而朝不保夕的貓眼,想要依靠光線這一既無流量也無資金的后臺對抗上述寡頭,無異于螳臂當車,或者說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