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訊 商務部:無人零售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繼“經濟共享”的熱潮之后,“無人零售”迅速崛起。從去年12月亞馬遜的Amazon Go推出概念視頻開始,無人零售熱度只增不減、越來越多的巨頭及創業者紛紛試水,無人零售業市場的迅速擴張得到了政府的積極回應。
近日商務部印發的《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中首次提及無人零售行業,并將其定義為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昨日召開的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發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
《報告》提及,無人便利店成為繼共享單車之后又一風口,各項資本開始關注和投入無人便利店的開發,成為降低傳統線下便利店人工成本的新思路。
《報告》總體方向都是希望將傳統線下便利店全面升級為毋需人工值守的門店,以降低人工成本。這種新的技術應用與運營思路對于便利店行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當無人便利店站上風口,商務部給予肯定,無疑會引發不同的運營思路,技術選擇,商業計劃不斷涌入,給無人零售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東吳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當前無人零售在技術上大致可分為三種路線:一是以 Amazon Go、阿里淘咖啡、Take Go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流派,主要采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技術;二是以繽果盒子、羅森日本無人店為代表的物聯網流派, 主要采用 RFID 標簽技術;三是以便利蜂、小 e 微店為代表的互聯網流派, 主要利用二維碼來完成對貨物的識別。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綜合運用起來成本頗高,技術考量的背后,關于無人零售是否真正能節約成本,一直存在爭議之處。
近日,記者走訪了位于廣州一線商圈的一間無人便利店EasyGo,店門上醒目地標明“請掃碼開門”。記者在現場留意到店內商品不多,主要以進口零食和日用品為主,每一件商品上都貼有一張“未來便利店”小程序碼的RFID標簽。
EasyGo 未來便利店的聯合創始人王牧牧告訴記者,該便利店是首家廣州本土研發的無人便利店,是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將店門設計成結算區域(即支付門)的無人便利店。每個EasyGo便利店的sku都能達到500+,提供標準化商品,目前主要集中為進口商品,熟食和熱加工的商品暫時不在范圍之內。商品通過RFID標簽進行識別,顧客攜帶商品,在店門位置站立數秒,通過微信小程序就可以無感支付,做到拿完即走。在王牧牧看來,與傳統便利店相比,EasyGo“不是顛覆,而是一種升級和進化”。
成本和效率之爭
當前無人便利店業態尚處于探索階段,業界對于探索路線和運營模式都存在不同看法。
關于無人便利店的成本核算,中百集團總經理萬明治曾撰文分析,無人零售盒子平均每個平方投資6000-10000元,相比夫妻老婆店每平方投資800-1000元,普通便利店每平方平均投資2000元。“目前來說我無法在投資、成本、和銷售產出這幾個方面無法找到無人便利店的突破點。”
王牧牧告訴記者,傳統便利店每個月有固定支出,一家60平方米的傳統便利店每月支出3萬元左右租金,同時雇傭4名員工,按平均月薪4000元計算,每月人工成本約1.6-2萬元。在不計算加盟費、店鋪轉讓費和裝修費用的情況下,傳統便利店每日流水須達到8000元,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在EasyGo的模式里,整個流程實現無人收銀,人工成本非常輕。同時不需要店鋪租金,因為所在位置都是小區里面,不需要固定鋪位,是一個完成的盒子。通過和小區物業深度合作,雙方一同維護設備,并實行利潤分成(物業方將得到銷售額的5%-8%)。
記者從EasyGo團隊處了解,單個盒子的造價在8-10萬元。單個盒子的占地面積約為10-15平方米,里面會有便利店配合的商品貨柜,安裝攝像頭,門口處安裝識別設備,并設計緊急按鈕,提供客服服務。在創始團隊的計算中,EasyGo單店每月營收約在6-8萬元左右,利潤30%-40%。店內商品的供貨和補貨,均由供應商完成。供應商通過EasyGo的后臺大數據,能掌握具體的貨物銷售信息,及時和統一配送、補充貨品。未來,預計每30-50家門店只需3-5名管理人員即可維護。同時,EasyGo便利店也將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哪些商品更受歡迎,從而調整sku和貨架擺放。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綜合中國網,21世紀經濟報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