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的夫人梅琳達談到創立慈善基金的經歷:
這種尋找靈感的方法,要求我們要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
在一個行業工作很久,因此發現用戶需求。反正在這個行業工作了這么久,哪哪兒都了解,你大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下顧客的哪些需求未被滿足,你就有可能在踏上致富之路。
比如馬化騰,原來是做尋呼機開發的,在電信、互聯網行業浸潤10多年,這才有了后來的騰訊。
遇到有才華的人,然后一起創業。你要留意你身邊的人。
我們研究了39家獨角獸企業,幾乎一半都是由在學校里就結識的創始人創立的。想法接近的人能夠近距離的相處,是讓新點子出現的關鍵催化劑。遠的想想新東方,近的想想餓了么,再近想想編程貓,這種案例有很多。
傅盛離開360之后,做殺毒軟件做得非常賣力,但是發現怎么也不可能做過周鴻祎。
原因有倆:
1、他很難做到顛覆性的創新,只能是一些小創新;
2、不管他做怎樣小的改進,他的競爭對手都會立即跟進。
他覺得自己怎樣都無法殺出重圍,就去看Googleplay的榜單,發現工具欄下面“清理”這個詞被提得特別多——比“殺毒”、“安全”出現都多,所以決定集中全公司之力做一款清理軟件,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讀差評
我們去看APP商店,會發現很多常見的軟件,雖然有極大的安裝量,但評價卻非常之低。
比如某個視頻APP的評論,很多一星兩星的評價,用戶吐槽:這個手機播放的時候太卡了。
這些憤怒的用戶可能就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重要原因,如果誰有很好的技術讓手機在播放的時候不那么卡,或者不那么費電,這個產品很可能就能突圍成功。
當你把差評一條條拿出來讀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這里有很多的用戶需求和痛點。
預測未來趨勢
雷軍曾說,剛開始做手機的時候,手機的毛利率是50%,電視的毛利率是5%,他就想,能不能用5%的毛利率去做手機呢?
這是他對未來趨勢的一個重要判斷——未來的硬件可能都是不賺錢或極低毛利率的,盈利方式可能是增值服務。
所以小米的商業模式改變了手機行業的群眾結構,改變了市場的玩法,絕對是顛覆式的創新。
但這個方法的難度很高。
雖然現在你去看凱文·凱利(《失控》作者)的文章,或者很多未來學家和頂尖投資機構的報告,會發現他們曾經非常準確地判斷到了未來趨勢。
甚至你也可以預測未來,比如你現在可以保證說,未來是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的,虛擬現實的,但是,
比預測未來更難的是,預測的未來什么時候來。
換句話說,準確預測這個timing,反而是最困難的。怎樣把握這個時機,很大程度上就 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