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下,很多實體創業者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生存想盡一切辦法。南七道聯系到一位深圳的實體創業者,楊光(化名),請他來講述一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在深圳與合伙人錢亮(化名)合作辦廠,生產新能源類設備的相關配件。錢亮是大股東,有資金、人脈廣,主要負責外部的資金運轉和業務洽談;我則主要負責公司內部的管理,協調人員和資源配置等等。我們是同學,一直配合度還不錯。早些年,“新能源”的概念火的就像現在的“共享經濟”,同時上面也很重視,有一些扶持。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深圳這樣一個地方,原材料價格上漲、房租上調、人工費用增加等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問題越來越嚴重。
制造業的傳統是“先賣貨再給錢”,下游的分銷商是拿到貨后,賣出去了40天到3個月再回款。但我們購買原材料,卻是必須“給了錢再拿東西”,兩邊擠壓之下,生存異常艱難,做得越大,有可能死得越快。賺取的每一筆利潤,在前期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深圳及周邊地區,房價幾乎一年漲一倍,勞動力的價格也在上漲,各類成本帶來的資金壓力與日俱增。
實業如果哪天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斗。
業內存在著嚴重的惡性競爭,導致制造業整體利潤急速下滑。一些外商在詢價時,會虛報需求量,比如某個零件,本來只需要5000件,但謊稱需要50萬件,并在多家工廠詢問比價,看哪家價格最低。他們會跟廠家透露信息稱雖然第一次只拿5000件,但后續會大批量合作。這時,一些廠家為了留住“大客戶”,就會不顧一切壓低價格,有時甚至是賠錢的買賣。同類套路源源不斷有人上當,利潤都是精確到幾毛幾分,100塊的產品,曾經有四五十的利潤,現在連幾塊錢都不到。
于是我們開始瘋狂的想辦法降低成本。就在這時,來自某市工業園的邀請,成了我和錢亮突破困境的絕佳機會。對方給到我們一系列優惠,描繪了一幅宏大的發展藍圖。當地負責人表示,會從三個方面給予扶持:免費提供100畝地,用于建設廠房、員工宿舍等;土地可作為抵押向當地銀行貸款,享受第一年免息、之后視情況降息的優惠;前三年稅收減免。負責人還表示對我們給予厚望,希望我們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起來,達到千人規模,至少建五棟樓。
等人員齊備開始投入生產后,我發現,在總成本的控制上,情況并沒有太大的改善。
首先,雖然土地可以免費使用,但建廠房前后花了上百萬,而且,之前說好的100畝地只看到50畝,預期的貸款金額一下少了一半。人員方面,廠里需要的工人數量原本就不算太多,雖然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比深圳少了,但是整體的培訓和磨合成本都不低。而由于當地物流的落后,產品運輸方面又多出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對規模還不夠大的小廠來說,起碼前期來看,搬家的利益沒有想象中那么多。
與此同時,錢亮的心態和處事風格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以前在深圳,他每次從外面回來,都會跟我詳細聊聊公司內外情況、行業最新消息等等。但是現在,錢亮日常打交道的人,除了工業園里其他老總,就是之前的各種負責人和各類資源的中介。比起廠里的訂單量、生產情況和利潤,他更關心今年還有沒有什么科技新秀獎、獎金多少、媒體曝光度高不高、以及如何利用手里的資源向銀行貸更多款。
在負責人的推薦和引導下,錢亮如愿以償的拿到了某科技創業榮譽獎項,但100萬的扶持獎金,刨開中介的,關系戶的,剩下的并沒有多少。錢的事一直都是錢亮在處理,我就沒太多過問。通過一些關系,拉到更多扶持和資金,已經成了部分中小企業主的主業,生產反而成了配套的事。
慢慢的,園區內已經有一部分公司開始關門了。最先離場的有兩類,一種從一開始就是空殼子,整個廠才幾個人,圈地蓋房再出租,或者去忽悠投資人投錢、套銀行的錢,一旦利益到手或陰謀敗露,就頭也不回的跑路了。另一種是小型加工廠,前身是各種小作坊,它們處在整條食物鏈最底端,活做完了上家卻遲遲不結算,開不出工資又沒人繼續干活,最終只能被大公司吞并或者直接破產。
事實上,我們的公司也處于被龐大訂單量拖垮的危機之中。為了讓公司表面上訂單流水的數字足夠好看,拿到更多的扶持或吸引風投,我們也走上了壓價競爭這條路。盡管合作對象的規模越來越來大,交易額越來越高,但原材料和人員擴張等成本也在爆炸式增長,需要高額現金流的支撐。但由于一直以來利潤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公司根本沒有持續擴張的實力,也無法負荷如此龐大的訂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