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昔日的開掛瑪麗蘇,今日的二三線電商。回想當當這18年的電商生涯,用“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那個曾經被稱為二逼青年,懟天懟地的創始人李國慶,現在仍然不時在微博發表犀利觀點,可惜已無人捧場。
即便如此,創始人李國慶依舊是自信滿滿,甚至稱自己是比馬云更厲害的創業老炮兒,這也不免讓人想起當當那句自信的slogan——敢做敢當當。
曾是圖書市場“一哥”
眾所周知,李國慶以圖書起家,作為最早入局電商行業的先驅,他一手組建的當當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高速前進的前十年,一路上演“瑪麗蘇”的故事:當當成立的第五年,亞馬遜就對它估值1.5億美元,并承諾在收購70%的股權后之后,它的品牌和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并且價格好商量,但該方案被婉拒;第六年,其圖書銷量就已超過當時中國圖書銷量最大的單體書店;第十年,當當成為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店,年銷售圖書超過100億元,當當的高管稱他們已占有國內網上圖書零售市場份額的50%以上;成立的第十一年的年底,它頭頂“中國的亞馬遜”概念亮相美國資本市場,上市時的定價是16美金左右,一開盤變為30美金左右,大漲86.94%。
如今慘遭掉隊
互聯網的發展和變遷催生了當當的霸主地位,但成也時局,敗也時局。在互聯網大潮之下,當當網的圖書業務市場逐漸萎縮。以iPad和亞馬遜Kindle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讓電子閱讀市場一下火爆起來。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高速普及,更是給了傳統圖書市場致命的一擊。
但是,這個“中國的亞馬遜”比京東創立早5年,卻始終將業務重點集中在圖書上,在其他品類上的拓展極為保守。這符合李國慶謹慎的經營風格,每年發展三個品類,確保虧損在可控范圍內。
相比之下,淘寶、京東、蘇寧的擴張簡直不計成本,當當卻在穩扎穩打中掉了隊。李國慶說:“讀書人搞電子商務,難免比草莽出身的手筆小一點。”俞渝抱有同樣觀點:“活下來了,而且活得還不錯,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從這個角度看,當當也確實很不錯,創立17年來累積賣了20億冊圖書,雖然圖書市場份額已被京東、卓越瓜分,但“全球最大的中文圖書電商”的名號還是響當當的。
這樣的保守之道,加上上市公司的業績壓力,在價格戰中很難放開手腳,注定不受資本市場待見。另外,李國慶書生氣十足,不肯刷交易額、不買假流量、不會講故事,只堅信經營過程和結果都必須要正義,便孕育了這樣一個“敢做敢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