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今年9月10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樂清的正泰、德力西、人民電器、華儀等4家企業上榜。其中,華儀集團有限公司首次上榜,以302.85億元的年營業收入列第478位。
陳道榮(華儀集團董事長)
陳道榮,1956年12月生,浙江樂清人,現任浙江華儀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6年他與人合股創辦樂清縣華儀開關廠擔任廠長,1998年1月1日組建浙江華儀集團,現已位列2017中國500強企業。
華儀集團董事長陳道榮,成功之路似乎是典型的溫州人創業故事:從四萬元啟動資金、簡陋的家庭作坊,到總營收302.85億的企業集團。
陳道榮認為,華儀的秘訣是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方式,“借腦生財、科技創新”,使自己的產品處于市場“領跑”地位。
前景預判
1979年,陳道榮揣著200塊錢跟著朋友去陜西寶雞推銷電器。1986年6月,陳道榮牽頭和另外四個親戚朋友每人湊了八千元在一個祠堂里辦廠,取名“華儀開關廠”,生產加工五金配件。
“一個企業家要有遠見的戰略眼光,提前對行業發展前景作出研判。”陳道榮坦言,這種認知緣于1989年他在珠海從事公司職業經理人的寶貴經歷,對后來華儀的乘風騰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5年,陳道榮就曾以壯士斷腕的超常魄力,促使華儀從日本村田公司引進數控三大件加工設備,花費700萬元,超過企業當時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有了技術設備的支撐,華儀一時名聲大振,成為國家高壓輸配電成套裝置的定點生產企業,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單位。
1997年春天,陳道榮在北京出差時發現,天安門廣場外的一個電桿上有一臺他從未見過的柱上開關。經過四處打聽,了解到這些產品來自日本東芝公司,在天安門廣場運行的設備也是首次在國內掛網運行。
華儀引進的第一臺國外加工設備
此后,他馬上率技術人員去日本考察、調研。回國后又咨詢了專業人士,最終決定引進這種戶外開關技術。后來,這種VSP5柱上負荷開關填補了國內免維護柱上開關的空白,成為1999年至2002年期間第一輪配電自動化熱潮中首選柱上配電開關。
堅持追逐
1998年1月華儀開關組建為華儀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然而,就在華儀高壓電器領跑全國的時候,陳道榮又一次的“深謀遠慮”,讓業界大跌眼鏡:進軍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風力發電機組研發及風電行業。
2000年,高壓接地開關產銷量居全國第一,陳道榮成了當年的“中國鄉鎮企業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2002年,華儀風能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開啟了一場龐大的物力、人力、財力的布局。西行歐洲、南下印度、北上俄羅斯,一路取經,每出去考察一趟,光費用就得100萬元。趕赴全國各地測試風況,一個風電場測試動輒花去上百萬元。
5年來,華儀投下近億元,卻沒有一分利潤,任是再大方的老總也是心疼的。可最終華儀堅持下來了,咬定青山不放松。
堅持,給華儀帶來了期待和欣喜。2007年,華儀自主研發成功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形成了年產300臺的生產能力。
同年9月,華儀三臺風電機組出口智利,成為我國首家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出口企業。首臺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順利下線,更是標志著華儀躋身國內風機先進制造商的行列。
借殼上市
陳道榮堅信,未來企業往兩種趨勢發展:一種是小而美,即發揚工匠精神,把產品做精、做特、做優;另一種是大而強,即走上市之路,做大企業規模。
然而,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輔導期本于2002年底結束,卻因“非典”延遲;準備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不料遭遇IPO的關閘;隨后,證監會暫停新股發行審核。
2007年2月,華儀集團成功借殼蘇福馬,成為溫州首家在國內主板上市的民企。
上市后的華儀,猶如插上騰飛的翅膀,不僅在人才市場上變得洛陽紙貴,更容易招到高層次人才;還得到國家重點工程和大型企業的認可,在國家重點工程招標中被賦予優先權,在華能公司、奧運工程、中石化、中石油等項目中頻頻中標。從率先引進第一臺數控加工設備,到成功進軍新能源;從民企主板上市率先“破冰”,到借“一路一帶”的東風走出去……
30年來,華儀面對經濟發展新浪潮,通過轉型升級,一次次突出重圍,由一家小小的開關廠發展到擁有11家核心子公司,涉足風電、環保、電氣、金融等產業,成為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集團。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原標題:溫州電器四大巨頭之一,年營收達300億!老板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