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張旭豪憑借外賣起家,站在O2O外賣領域的風口,依靠強大的線下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讓餓了么成長為了國內最大的本地生活平臺。餓了么成立的第一年,團隊只有4人,之后到200個人,到6000個人,再到15000人,尤其近三年,餓了么團隊擴張超50倍。如今餓了么估值超過60億美元,成長為當今O2O外賣領域的大只獨角獸。
2008 年,張旭豪和康嘉都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制冷與低溫研究所,兩個人跟不同導師。這個研究所簡單點說就是研究空調的。兩個人都對所學專業都沒興趣,正如全國千千萬萬個大學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在電腦游戲中度日。
《硅谷海盜》激發了他們對互聯網創業的興趣,兩人一塊討論如何用互聯網改造建筑節能行業,跑遍上海節能服務公司,發現是「新瓶裝舊酒」,本質還是靠人脈運作資源,一無所有的新創業者發揮空間不大,創業還是要在消費領域。
他倆窩在宿舍打游戲,廢寢忘食,常叫外賣填肚子,外賣用戶體驗不好,通常要拿著傳單上的電話撥過去,需要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傳單。他們常常半夜討論如何用互聯網改造外賣。
想法逐漸成型,張旭豪和康嘉拉上宿舍的另外兩人,寫上合伙協議,就開始折騰了。
餓了么最早是電話訂餐,為了把這些餐廳串起來,他們就印冊子,把餐廳列出來,配備統一電話。用戶撥打這個號碼點餐,再通過短信或者電話告訴餐廳。訂單陸續來了,配送又成難題。張旭豪買了一些電動車,招來兼職做配送。電話訂餐沒有在線支付,都是送貨上門結算。張旭豪他們每晚結賬,一二十家餐廳挨個對賬到半夜。
后來打電話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雇了十幾個人來送,但隨著訂單增加,這個模式崩潰了。
2009年初,這家公司就面臨著抉擇:到底是輕模式還是重模式。他們去北京、上海做調查,發現外賣需求是巨大的存量市場,難點是如何聚集信息,讓用戶找到餐廳,下訂單時讓餐廳及時反饋。餓了么選擇了平臺模式。
張旭豪帶領團隊轉換了創業方向,即更專注做好下單、接單環節,并且要用網站來接單,這已經非常接近現在餓了么的形態。也從這時候,餓了么才真正開始上路。
2010年底,餓了么團隊從4個人到20多個人,又只剩下4個人。這是餓了么最冷的冬天,收入只夠維持基本運營,4個人的基本工資好幾個月沒發,吃用都靠以前的工資加信用卡,也不敢跟家里說。張旭豪一直在推動網絡訂餐,但餐廳入網成本高,要安裝電腦、拉網線,團隊都疲憊了,公司也沒拿到融資。有人告訴他:「如果你拿到融資的話,我還繼續跟你干。」
當時平臺在學校發廣告傳單、貼海報,每天一兩千單,獲客成本低。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問張旭豪能否根據交易收提成,張旭豪回答,如果收提成的話,商家會繞過餓了么,讓用戶直接打電話給商家了。
收費模式上,競爭對手都是按傭金來抽成,站在餐廳的對立面。餓了么提出包年收費制度,一年4820元,半年2750元,讓餐廳覺得餓了么是和自己緊緊連在一起的,訂單越多自己賺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