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編輯 孫遠之)在華人歷史上出了非常多著名的金融巨子,往上追尋追溯到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近代也誕生了陳弼臣這樣的大銀行家。
陳弼臣家族堪稱是華人的第一家金融世家,而且至今延續了上百年,陳弼臣創造的盤古商業銀行,資產超過了500億美元。陳弼臣的后代中也誕生了陳有漢、陳有慶這樣的金融巨子。特別是陳有慶他獨立到香港發展,創造了陳家在香港的一片基業。
陳弼臣跟李嘉誠是老鄉,都是廣東潮汕人。陳弼臣的家族在財富可以說是跟李嘉誠家族不相上下,最關鍵的是陳家在政商兩界誕生了大量的人才,從這一點來看,陳家甚至比李嘉誠家族還要榮耀,堪稱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大家族。
從陳弼臣發家的這一代算起,到了陳家的第三代已經人數超過了百人,而且誕生了陳智深、陳智思這樣的人物,現在陳家的第四代也開始進入家族企業工作。
陳有慶是陳弼臣的兒子,作為大銀行家的兒子,他從小卻沒有享受富二代的待遇。出生于1932年的他,在很小的年紀就被父親從泰國送到香港去讀書。
在香港陳有慶先是在皇仁讀書。皇仁可以是香港的貴族學院,當年何鴻燊、霍英東也都是在這里讀書。
幾年之后陳弼臣把陳有慶接回泰國,這個時候陳弼臣已經創辦了盤古銀行,陳有慶白天在父親的銀行學習工作,晚上還要去學校念書。作為一個富二代,他不僅沒有享受富二代的待遇,還要比別人付出更多。
陳有慶在父親的銀行從一個普通見習生開始做起,一定特殊待遇都沒有。1953年,陳有慶去美國紐約讀書。他白天去紐約的大銀行工作,積累經驗,晚上去哥倫比亞大學讀書。這段時間陳有慶的工作跟學習壓力都非常巨大。不過在香港的獨立生活,讓他有能力去克服這種壓力。
作為家里的長子,陳弼臣對陳有慶的要求更高,而且有更大的期待,他喜歡陳有慶可以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單單繼承他的事業。
于是在1955年,他從美國學成歸來,父親把年僅23歲的他派到香港去開拓疆土。他第一次離開了父親獨創商界,當時的香港可以說是臥虎藏龍,小小年紀的陳有慶在香港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陳有慶最早先是在父親的香港商業銀行任職,他從一個普通的員工變成了總經理。最早的時候,父親常常十幾天才來一次香港,而且那個時候通訊也不發達,陳弼臣也是在鍛煉陳有慶。
不過陳有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很快就把香港的事業發展壯大,而且發展到了日本、美國等國家。
1959年,陳有慶又創辦了亞洲保險公司。兩家公司在陳有慶的帶領下,事業蒸蒸日上。陳有慶學習了父親身上的一切優點,誠實做人、誠實經商。70年代末,陳有慶帶領香港商業銀行進入內地,是最早回到內地來投資的港資企業。
1988年,陳有慶的父親陳弼臣去世,泰國舉國哀傷。陳弼臣去世后舉行火葬,泰國國王普密蓬親自為他點火,皇后跟眾多皇子還有國會成員,還有眾多的泰國國民都自發來陳弼臣送行。
不過陳弼臣去世并沒有影響陳家的事業,陳家的事業在陳有慶跟弟弟陳有漢的發展下,已經更上一層樓。
1990年,陳有慶把香港商業銀行跟亞洲保險公司組成了亞洲金融集團并且成功在香港上市。這個事情陳有慶已經擁有80億的財富,是香港最有錢的企業家之一。
陳家最厲害,不是誕生了某幾個出色的人物,而是他們能做到一代傳一代,陳有慶用父親教導他的方式教導他的兒子們。如今大兒子陳智文在集團主導投資業務,小兒子陳智思則主導保險業務。陳智思還是香港政府智囊、行政會議成員。
另外人更加震驚的是,陳智思曾經作過三次大型的心臟手術,如今他依然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真的是不可思議。1997年陳有慶的事業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遇到巨大的挑戰。大兒子陳智文放棄了美國綠卡,回到香港陪伴陳有慶,而且恢復香港居民的身份。
如今陳有慶一系的人,都住在了香港一棟8層的大宅中,陳家已經打破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他們的第四代已經在摩拳擦掌進入家族企業工作了。
個人榮譽
說到自己的成功,陳有慶歸為一個"信",即他的經營理念"誠信為本、立譽亞洲"。他說:"我們是做金融生意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銀行貨款很多都是沒有抵押,靠的就是一個信字。以前優秀的傳統就是重情守信,我們那個時代是這樣做的,我也是這么做的。
當時泰國的銀行都被外資銀行所壟斷,這些銀行在泰國金融業取得了絕對的競爭優勢之后,對客戶也有了苛刻的條件,要求開銀行保函,收取100%的保證金,令客戶感覺到生意難做。生存空間實在太少,陳有慶父親認為不能光看資產損益,而要看對方的信譽,他毅然指令盤谷銀行在這項業務時只收一成保證金,甚至貨到付款也可以。"這樣1元錢不是做1元錢的生意,而是可以做5元錢或10元錢的生意。"這項舉措馬上吸引了很多華人客戶,泰國國營機構的很多生意也都交給盤谷銀行做,盤谷搶走了外資銀行的大把業務。從此,盤谷很行業務越做越大。在其帶動下,不少泰國銀行也開始效仿這種做法,所以泰國人說陳有慶的父親對泰國的經濟及金融有推動作用。
以上就是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