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青絲漸綰玉搔頭,簪就三千繁華夢”。古代成年女子用 發簪 綰青絲,吸引心上人的注目;男子用 發簪 作為信物以傳遞愛慕之情,有緣便結成夫妻。小小 發簪 ,承載了歷史,蘊含著文化。
在揚州大學 校園 創業大賽 上,有一位“冷門創業”的女生。這位端正秀麗、更有一雙巧手的女生,在 創業大賽 中展示、出售自己做的手工簪,一下子吸引了老師同學的眼球。
記者詢問了解到,這位女生來自揚州大學商學院,讀大二,名叫王心怡,文雅古典,清新脫俗。她在 創業大賽 的場地中,仔細地擺放自己親手制作的手工 發簪 。小小的桌子并不起眼,但桌上精致異常的 發簪 ,以及王心怡與眾不同的氣質,讓她和她的 發簪 成為“焦點”。
心怡在 校園 展示自己的“創業作品”
王心怡在專心制作 發簪
王心怡在專心制作 發簪
從小喜歡 發簪 ,讀大學后開始手工簪制作
王心怡告訴記者,自己兒時便對古典的事物感興趣。從影視劇作品中看到那些漂亮的簪子后,便一下子喜歡上了。上了大學,時間充裕起來,了解到 發簪 可以自己制作,便買了材料,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看著教程一步步摸索。
自學的過程并不輕松,剛接觸 發簪 制作,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用銅絲綁定花片的時候,因為對鉗子使用得不熟練,總是不小心就將銅絲扯斷了。亦或綁得很亂,只能再穿上一兩個花片,目的是為了能遮蓋銅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佩戴的時候不會把頭發勾住。
守得云開見月明,遇到困難,卻不曾放棄,心怡在一次次失敗中尋找經驗,終于做出了一個個令人稱贊的手工簪。在這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中,她慢慢加深了對 發簪 、乃至對漢文化的了解。隨著對傳統 發簪 了解的深入和制作技法的嫻熟,她得到了更多的靈感,也用自己的獨到心思和一雙巧手制作出一只只愈發精美的 發簪 。
王心怡巧手制作的精美 發簪
敬老院奶奶的“ 發簪 故事”觸動她,同學也支持她的“小事業”
小小的 發簪 ,除了美觀可盤發,還也可以做更多的事。熱心公益的王心怡,一次去敬老院幫忙的時候,隨意的帶了幾個簪子,卻不想被一位深愛傳統文化的奶奶看到,拉著她的手告訴她,自己結婚時,母親為她梳妝,用一根銀 發簪 輕輕地盤起她的長發,并牽著自己的手將自己送至門口。那天是母親最后一次幫她盤發,也是她第一天離開家,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老奶奶的故事,讓王心怡很受觸動。她感慨地告訴記者,《宋書》中就有記載,宋代元嘉年間民間婦女結發,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 發簪 雖然只是一件小物品,卻是一個朝代文化風貌的體現, 發簪 文化傳承至今,實屬不易,“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親手制作,讓大家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道我們國家的文化是多么吸引人。”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 發簪 、了解 發簪 的佩戴方法,也為了自己的手工制作得到資金支持,王心怡為同樣愛好漢文化的朋友們定制了很多 發簪 ,這讓她有了更多資金去購買材料,將自己新奇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簪子。在這個過程中,周圍的朋友漸漸知道了這位執著的女孩,紛紛支持她的“小事業”。這次 校園 創業大賽 ,對她來說就是一次“試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心怡也從手工簪慢慢接觸到了漢服,并且加入了學校的漢服社,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探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她制作的 發簪 ,感受到了古代制簪技法的巧妙,也借這些小小 發簪 ,暢想千百年前的風情。
采訪中,揚州大學商學院團委書記廖善光為王心怡豎起了大拇指,他表示, 發簪 是古代普遍使用的飾品,也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傳承傳統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心怡一直在做,不曾后悔。希望更多同學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參與到這個隊伍中。
更多創業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