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江丙坤、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海峽兩岸經貿叫交流協會會長王遼平等重要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以下為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中國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王正青以及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羅仁權四位嘉賓的部分互動對話。
主持人:本次工博會浙江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均有大規模參展,這可以說是兩岸在人工智能學科方面的一次交流與碰撞,彼此有什么“同”與“不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羅仁權:雖說各有各的創新,但是在社會的大背景下,有了新的東西我們才可以共同進步。兩岸的高校應該多交流、多實踐。我對學生的訓練也是說“向國際招手”,人才的培養對于未來兩岸智能化發展至關重要。
主持人:在臺灣,智能自動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和它未來的趨勢在哪里?
羅仁權:國內叫“智能自動化”,在臺灣也叫“智慧自動化”。是以前智能不足所以才要加“智能”兩個字嗎?其實并不是,而是是整個產業的需求。以后的C2B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會日益嚴苛。以后的機器與機器一定要聯網,隨著產業發展的日益成熟,大家要掌握到它的核心技能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主持人:兩岸想要攜手合作,必然離不開一些大環境的支持和幫助,那么在目前新的環境和新的形勢下,兩岸產業想要合作和升級,我們要怎么做?
李榮民:這是一個既宏觀又敏感的問題。很高興的看到,在當前這種形勢下,臺商、臺企來參展的熱情仍然很高。據了解,今年來參展的企業有所增加,展位增加了15%。智能制造在當前的確是很“夯”的問題,那么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去推動,其實各界都在努力。我有三點體會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是兩岸共創制造新都市。二是怎樣進一步推動兩岸合作。大陸是臺灣機電產業最大的出口市場,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臺灣智慧廠商的目光也聚焦到大陸市場。這是由于大陸的制造業發展空間還很大、兩岸的合作條件非常好。三是要多搭橋,我們不僅要鼓勵臺商到大陸去布局,也應促進陸企要臺灣去投資,實現雙向的流動、資源的優化配置。
主持人: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臺灣目前智能機械的情況嗎?
王正青:工業界希望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我們必須從需求出發,考慮怎樣去滿足用戶。所謂的智能制造,它有三大部分:一是智慧機械,二是智慧機器人,三是可視化。當這三個要素結合后,將來工廠的高級管理會更方便的得到訊息。在臺灣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功課就是整合產學園,一旦整合到一定程度,我們希望官方來介入,給予更好的資源。最后一點就是我們對大企業非常的敬佩,所以最重要的目標是幫助中小企業,讓它們進入所謂的智能制造。
主持人:在大陸,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的發展真的會讓人們感到擔憂嗎?
曲道奎:現在不單單是大陸、臺灣、或亞洲,可能是全球面臨的問題:第一就是技術突破。現在為什么全球處在一個發展的緩慢期,是因為我們現有技術的驅動力已不足以支撐全球經濟再有快速的發展,需要新技術的誕生。另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整個產業模式的變革。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都說明新的制造模式時代的來臨。至于需要什么去支撐,可能是智能裝備、網絡數據化、或者機器人。機器人目前在大家的概念里,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東西,但真正的機器人能干什么?寥寥無幾。機器人的概念(或定義)很成功,但在作為一個產業,在產品市場方面是失敗的,歸根結底還是技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