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和2015年新三板公司年報陸續披露時,新三板市場參與者最引以為榮的就是掛牌公司相比A股上市公司具有的收入成長性,新三板公司高成長性可以支撐高估值的觀點十分有市場。
新三板掛牌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成長性表現較佳的主要原因既包括掛牌公司收入增長的基數相對較小,新興行業掛牌公司本身也是處在市場井噴的時期;也包括部分掛牌公司為獲取融資和拉高估值,采取放寬信用政策,提前確認收入,延遲確認費用,甚至虛增收入等手段取得的“紙面”收入和利潤。
這類掛牌企業近兩年看似收入和凈利潤增長靚麗,但其收入、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狀況有著巨大的背離,高增長主要是依靠從參與定增的股東和銀行獲得的資金補貼客戶換來的。
由于新三板現在融資功能未達預期,這類企業在難以取得外部融資后,今明兩年出現業績下滑,甚至是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巨大,掛牌公司現金流隱患在2016年半年報披露中已經開始陸續暴露。
在分析其他掛牌同行業競爭對手成長性時,新三板董秘們不要首先被競爭對手超高的收入成長性所嚇倒,除了分析自身存在的差距外,還要分析競爭對手高成長性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
諸如采取完工百分比確認收入的行業,收入確認進度完全可以采用少估計總成本和總工作量,夸大已發生成本和已發生工作量的方式調高完工百分比,達到提前確認收入的目的,而新三板掛牌對于采取完工百分比確認收入審查的嚴格程度又遠遜于IPO。
(IPO審查中對采用完工百分比確認的收入更傾向于工作量法確認完工進度,但需要提供客戶等獨立外部第三方確認的完工進度表、工作量簽證單、階段驗收報告、監理報告等驗證性證據)。
其他不采取完工百分比確認收入的公司,也可以通過放寬信用政策等方式拉高收入。新三板董秘在閱讀競爭對手公開信息時,應該對應收賬款增長和收入增長不匹配、自然人客戶的大額采購、毛利潤率水平超高、大客戶依賴明顯等情況都應該保持高度的關注。
在判斷競爭對手是否采取較為激進的確認方式時,需要結合競爭對手重要項目中標時間,項目執行的必要周期,經營活動現金流、應收賬款變化、是否存在業績承諾壓力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避免競爭對手披露信息對公司經營策略和戰略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