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一場快速下跌,成為市場和監管博弈的契機。最終,IPO金額逐月走低,定增規模有所回升,而并購重組有提速跡象。
截至6月28日,今年6月份已有16家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會,遠高于前5個月的過會平均數量,需要證監會審批的并購重組交易重現陽光。
當然,我們不能以一個月的數據變化,簡單得出并購重組提速的結論,但至少意味著市場正出現一些變化。
變化一、IPO金額逐月走低
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上證指數快速下跌近10%,創業板指數更是創出2015年股災以來的新低。市場迅速將矛頭對準IPO節奏過快、重要股東減持無度和并購重組監管過嚴。
市場呼聲最終得到監管層的回應,重要股東減持新政重磅出爐,每周核準新股發行的數量和金額也大幅下降。
今年前五5月,每周核準數量和金額分別約為10家和55億元,如今這一數量和金額分別約為6家和30億元。5月26日至6月23日期間,證監會每周核發IPO批文數量由10家分別變為7家、4家、8家、6家、6家。
實際上,IPO市場的融資金額更是呈現逐月下降局面,今年1月至6月,IPO金額分別為299.47億元、134.53億元(春節因素)、262.04億元、208.11億元、177.02億元、161.09億元。
IPO數量同樣呈現逐月下降局面,今年1月至6月,IPO數量分別為54家、33家(春節因素)、48家、38家、38家、34家。
由此可見,IPO市場已呈現融資額和融資家數齊跌的局面,4月中旬至5月中旬股市下跌這個鍋確實不應該讓IPO市場單獨來背。
變化二、定增市場景氣度回升
今年以來,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政接連給虛旺的定增市場滅火,對定增帶來的過度融資、監管套利和清倉式減持等不良現象可謂釜底抽薪。市場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至5月的定增市場規模的確較去年同期出現了較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定增規模僅為6697.91億元,僅為去年全年的40%。不過,今年前6月的定增規模仍然接近2014年全年規模,且達到2015年全年定增規模的55%。
4月中旬至5月中旬,市場出現快速下跌,定增市場也罕見遇冷,定增金額在5月份出現了337.59億元的極低值。不過,盡管6月份定增市場仍然不溫不火,但501.25億元的定增還是較5月份上升了48.48%,景氣度有所回升。
變化三、并購重組上會量提速
截至6月28日,今年6月份已有16家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會,遠高于前5個月的過會平均數量,需要證監會審批的并購重組交易重現陽光。
今年年初,監管層多次表示,要加強并購重組監管,分析研判新問題,重點打擊忽悠式跟風式重組。對于影視、娛樂、文化類的并購重組和再融資項目,下發批文速度緩慢。受此影響,A股需要證監會審批的并購重組交易迅速回歸理性。
不過,監管層對并購重組市場表態趨于正面。6月17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證券公司不能只盯著承銷保薦,更要在并購重組、盤活存量上做文章。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表態,證監會鼓勵面向創新創業項目的并購重組。通過市場化并購,推動行業整合和轉型升級,催生新的業績增長點。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近日在陸家嘴論壇上也介紹稱,去年以來,大幅簡化并購重組行政審批,鼓勵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重組,嚴格重組上市要求,加強并購重組監管,這一松一緊有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有力支持國企改革、產業升級。
從強調加強忽悠式監管到鼓勵中介機構從事并購重組服務,再到鼓勵市場化并購、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并購重組市場的監管有望從從嚴監管轉向常規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一共發生2486單,交易總金額2.39億萬元,其中90%并購重組交易由市場自主實施,不需要證監會審批。今年前五月,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金額1.1萬億,同比增長41%。這說明,今年不需證監會審批的并購重組交易逆市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