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7日證監會頒布實施的減持新規中,要求定增股份解禁后12個月內減持股份不得超過50%。而今,新規實施已逾一月,從市場情況看,此前市場熱衷的定增題材吸引力有所減弱。不僅上市公司實施定增數量降幅超60%,而且截至5月底,納入統計的私募定向增發產品近七成出現虧損,今年以來的整體平均收益率為虧損4.5%,而5月的平均收益率還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定增的市場吸引力驟降
自5月27日至今,減持新規實施已經滿月,新規效力如何呢?據每經投資寶不完全統計顯示,上市公司定增發行數據驟降。以發行日期來看,在新規實施一個月后,上市公司實施定增從之前的18家降至新規后一個月的4家,降幅達78%。而每經投資寶在定增并購的私募朋友圈發現,自減持新規發布之后,在圈子里面兜售定增項目的中介多了起來,但是幾乎無人問津。
對此,廣東竣弘投資研究總監黎韋清告訴每經投資寶,在震蕩市和熊市的背景下,定增價格上的折讓不如公司基本面和業績增長來得靠譜。由于新規出來后,鎖定期限拉長了,因此,定增標的的選擇必須要以更長周期的角度來考量。
私募近七成定增產品虧損
繼年初和5月證監會相繼提高定增市場“門檻”之后,政策影響還在持續發酵。作為私募基金事件驅動策略產品中的一種,定增型產品今年的收益情況也不容樂觀。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納入統計的私募定增產品共計282只,今年以來整體平均收益率為虧損4.5%,其中僅85只產品獲得正收益,占比30.14%,有69.86%的產品虧損,其中在197只負收益產品中,有100只產品跌幅超過10%,最大跌幅為53.45%,私募定增產品整體收益不容樂觀。
由于減持新規之下,未來的定增市場走勢無法預料,不少投資者不再看好定增產品。因為定增基金在封閉期內,投資者不能撤資,投資者即使想止損離場也無法做到,而今年來市場環境不佳,多數個股也難逃下跌命運。加上監管政策趨嚴,定增折價率也在逐步收斂,折扣收益降低。同時IPO速度加快,上市公司“殼價值”顯著減小,估值降低。種種原因疊加之下,使得今年以來私募定增產品的表現不佳。
對此紅榕資本高級投資經理吳強告訴每經投資寶,減持新規出臺后,對定增市場影響非常大。首先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會去考慮更多的融資渠道,不是為了定增而定增。對于投資機構來說,折價率越來越低,就需要更加關注企業的基本面、成長性,而不是為了套利,這才是投資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