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三板掛牌公司仙宜岱宣布由做市交易轉為協議交易,這是做市交易股票主動退出的又一案例。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做市交易遇冷的趨勢明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能否加快交易制度演進,是新三板市場發展的重要問題。
數據顯示,從2017年開始,做市交易企業數開始逐月回落。2017年7月19日,新三板做市轉讓家數為1524家,占掛牌總量的13.52%,而做市交易家數最多的2016年12月為1654家,占掛牌總量的16.27%。2014年8月,新三板市場正式實施做市交易,即將迎來兩周年之際,是什么造成目前做市交易日漸冷清的局面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眾多掛牌公司擬轉向IPO,以及企業普遍質疑做市商交易方式并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流動性和合理定價,是做市交易趨冷的主要原因。
東北證券股轉業務總部總經理胡乾坤指出,大量企業放棄或中止做市交易,是因為做市交易比較容易產生三類股東問題和券商持股作為國有股轉持的問題,而且二者都會對IPO審核造成障礙。做市交易推出之初,曾受到市場追捧。但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新三板交易制度并沒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已經難以適應現在的市場變化。
多位券業人士就新三板交易制度的演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中金公司新三板做市部負責人譚漢豪認為,未來新三板是不是該考慮推出公開發行,如果推出公開發行,交易活躍度會上一個臺階。中泰證券做市部負責人郝鋼認為,未來如果能做競價交易,市場活躍度會大大提升。
東北證券股轉業務總部總經理胡乾坤則認為,評判交易制度不能只從流動性看,還要從價格公允性等方面看。有問卷調查顯示,就投資者期待的政策,降低門檻、競價交易制度、建立大宗商品平臺等排名靠前。
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表示,成熟市場的交易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歷經時間磨煉。納斯達克從初創到壯大再到成熟,其交易制度分了三步:首先解決基本交易需求,即大宗交易;隨后追求的是合理定價,這一過程會伴隨流動性提升;之后才是市場效率和流動性進一步提升。他建議,在做市轉讓基礎上,目前可引入大宗交易。至于合理定價,有兩個途徑:一是在現有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交易制度上直接引入競價模式;二是鑒于當前協議轉讓面臨的定價合理性問題較為嚴重,而做市轉讓定價較為合理,建議先行引入集合競價模式。在引入大宗交易和競價制度之后,隨著市場逐步成熟及投資人越來越多的需求,未來可以考慮就流動性進行制度改革,比如降低投資人門檻、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選擇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