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1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達11543家,總市值達50547.44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新三板市場擴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對企業服務的覆蓋面,使更多中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優化融資結構,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動力。
不過,新三板流動性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下一步,應實現新三板各層級間的差異化制度供給,讓不同的企業匹配合適的制度環境;同時,嚴格執行市場風險防范措施,逐步釋放新三板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效應。
積極效應逐步釋放
業內人士指出,新三板自國務院批準設立以來,堅持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定位,積極推進各項改革措施,嚴格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實現了市場的快速、平穩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效應正在得到逐步釋放。
一是掛牌公司數量大幅增長,以創新創業成長型企業為主;
二是融資規模逐年增長,融資結構不斷改善;
三是業績向好,發展新動能在增強。
全國股轉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小微企業通過掛牌新三板實現了加速發展,對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產生了積極作用,掛牌公司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之一。
“新三板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個重大創新,在中國資本市場體系當中具有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戰略地位,可以對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產生更大的支撐作用。”清華大學博士后、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認為,新三板可以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會吸引甚至孵化一批像蘋果、谷歌那樣優秀的公司,之前新三板處于企業數量擴充階段,未來將在企業平均素質提升方面發力,進而產生更多的優秀企業。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表示,融資規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基數在不斷增加,融資結構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前是所有企業都能融到錢,而目前只有優秀公司才能融到資,好公司在新三板市場可以發展得非常好,這體現了新三板的市場化特點,為優質公司提供發展壯大的平臺。
挑戰依然存在
實際上,新三板一路走來需要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
“新三板目前面臨流動性不足、估值功能缺失、外部競爭日漸激烈等問題。”朱為繹認為,一個明顯問題是新三板交易功能上市后造成市場定價功能存在問題,這影響市場未來的融資功能,從而進一步影響投資者賺錢效應。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在新三板功能定位上主要強調中小企業融資功能,忽視了市場微觀結構中投資退出功能的滿足,由此帶來投資功能缺位問題。一直以來,新三板一級市場定增情況較好,但二級市場交易日趨清淡,一二級市場割裂的局面未得以消弭。
“健康成熟的交易所市場結構長期來看應該是‘平衡市’,即買賣雙方力量相對均衡。新三板供給遠遠大于需求,成為典型的‘買方市場’”。管清友表示,新三板退市制度不完善,而作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又不允許公開發行股票,缺乏市場化的自然選擇與淘汰機制,是導致新三板“淤積堵塞”的重要原因。
付立春表示,目前市場上對流動性可能有些誤解,因為新三板市場核心問題在于資金供求方面。過去幾年,擴容的一萬多家企業作為需求方,但新三板投資機構的投資規模并沒有相應增長。
用經濟學簡單的供需模型來說,需求不斷增長,供給沒有相應增加,這就造成均衡點不斷下降。
某私募基金負責人指出,新三板目前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流動性及做市商制度等問題,這些問題僅是其他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市場呈現出的負反饋。整體來看,新三板市場的核心問題是市場定位及相關政策落實。